李嗣源在潞州的一场剧烈火灾,成功将太原从濒临沦陷的边缘拯救了出来,迫使朱温带着未竟的遗憾撤回了太原。撤军途中,李克用率领的河东军紧紧跟随,连续对梁军发起追击,造成梁军损失惨重,朱温不得不放弃了已经占领的河东(今山西)地区的州县,并决定集中主力重新攻占潞州。为了确保潞州的稳固防御,朱温还留下了七万大军驻守,并带着剩余的兵力返回了汴梁。朱温之所以要力图占领潞州,是因为潞州在地理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位置,处于太原和汴梁之间,堪称一根尖刺。如果李克用夺取了潞州,他将能够从高处威胁汴梁。反之,若朱温占据潞州,则能够以此作为跳板,威胁太原,进而掌控局面。
朱温撤军后,燕王刘守光识时务地撤回了河北,这让李克用暂时没有了外敌的威胁,开始把目标瞄准了潞州。他本以为潞州易攻无比,但出乎意料的是,尽管梁军在野战方面逊色于河东军,在守城战中却展现出了强大的防守能力,屡次挫败了李克用的进攻。潞州城的攻防战持续了很久,河东军损失惨重,士气低落,疲于应对。
而朱温回到汴梁后,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迅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机动野战兵团,随时准备再次进军河东。为了避免朱温抓住机会,李克用只能无奈地撤出了潞州城。很快,李克用突患重病,临终时,他叮嘱儿子李存勖三件大事:首先,朱温是家族的宿敌,必须消灭梁朝,恢复大唐;其次,刘守光恩将仇报,务必除掉他;最后,契丹言而无信,必须防范他们。嘱托完毕,李克用闭上了双眼,结束了他一生的传奇。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字亚子)继承了晋王的称号,并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打出“匡扶大唐”的旗号,同时将河东军改名为晋军。
李克用死讯传到汴梁后,朱温喜出望外,心中大喊“天助我也,天下再无敌手。”他立即组织兵力,准备进攻河东。消息传到太原后,太原再次陷入恐慌。这一次,李存勖力排众议,决定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梁军来攻。他决定凭借晋军擅长野战的特点,在运动中逐渐削弱梁军的力量。李存勖亲自带领主力,围攻潞州,意图通过围点打援吸引梁军来解围。一旦梁军来援,他就可以借机一举击破。
潞州被围困后,朱温焦急万分,亲自率领梁军最精锐的机动兵团前去增援。朱温此时却过于自信,误以为李克用刚刚去世,河东必定人心惶惶,失去了警惕。谁知李存勖早已预设了陷阱,在梁军必经之地——柏乡,布下了天罗地网,静待朱温上钩。
梁军在进军柏乡时,未曾察觉到晋军的埋伏,结果陷入了李存勖精心设计的包围圈。晋军出其不意发动攻击,梁军的阵形顿时大乱,十多万人的队伍陷入混乱,指挥系统彻底瘫痪。李存勖巧妙地发挥晋军骑兵的机动性,猛攻梁军重要部位,专门针对梁军的将领进行打击,彻底打乱了敌军的指挥链条。朱温见状,瞬间失去了指挥权,只得带着亲卫队仓皇撤退,梁军士气崩溃,剩余的士兵纷纷逃散。最终,梁军在柏乡几乎全军覆没,逃出者屈指可数。
这场柏乡之战,让朱温彻底认清了李存勖的实力,他感叹道:“生子当如李亚子。”他意识到,自己的大梁王朝终将在李存勖的手中覆灭,而自己却已无力回天。柏乡一战后,潞州的梁军主动开门投降,潞州成为了新的主人,梁军在河东的最后一个据点也随之失守。从此,汴梁城上空悬挂着一把利剑,随时可能斩下,河东和中原的攻防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柏乡之战后,梁晋双方进入了短暂的休整期。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迎接下一轮冲突。李存勖则趁机发力,攻占了燕王刘守光的幽州。此时,契丹人也卷入了战斗,李存勖顺势解决了他们,成功将刘守光俘虏,并在幽州城下斩杀了五万契丹骑兵。这一系列胜利让李存勖再无后顾之忧,准备全力进军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