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方:海南教育的奠基人,唐朝首位被贬琼的官员
塔洋王义方纪念馆位于海南琼海市的塔洋古镇,这里曾是明清时期会同县的治所,现今依旧保留着古镇的韵味。镇子的东北方数里外,有着历史悠久的珍寨村,这个村庄不仅有着超过1300年的历史,也是唐朝海南王氏的发源地。王义方,这位唐朝的杰出儒者,被誉为“海南教育的奠基人”,是海南王氏的始祖。
为了更好地了解王义方,我们可以从他后裔修建的王义方纪念馆入手。珍寨村风景如画,民风淳朴,纪念馆坐落在村中的泉仙宝地,又名王义方祖祠,是村内最具文化象征性的建筑之一。整座建筑宏伟壮丽,气势非凡。纪念馆最初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并在2003年重新修建,扩展成如今的规模。纪念馆由前堂、正殿、文化长廊以及观礼台等部分组成,其中正殿就是王义方的祖祠,殿内供奉着王义方的雕像和各位先祖的牌位。纪念馆的庭院内,左侧立着一尊孔子塑像,塑像前方是古老的灵仙泉,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重。正中的石笔四柱则象征着王义方在唐朝时期首度进入海南,推动儒学的传播。
王义方的生平与贡献
王义方出生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年),来自唐朝泗州涟水县(今江苏涟水县)。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依然坚韧不拔、努力向学。年少时,他不仅精通经典《五经》,还在年少时便考中了明经,进入朝廷为官。在唐朝,他先后在晋王府担任参军职务,并在弘文馆工作。由于才德出众,王义方受到大唐名臣魏征的器重,甚至与魏征的夫人侄女结为夫妻,后来他还转任太子校书。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因邢部尚书张亮被诛,王义方受到牵连。由于他与张亮私交深厚,王义方被贬至海南儋州吉安县任县丞。彼时,王义方年仅31岁,带着妻子和家人从长安千里迢迢前往海南,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海外生活。吉安县位于海南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落后、礼节缺失。在当地的峒首支持下,王义方积极办学,招募学徒,开设学堂,传播中原文化。他被誉为史上首位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的官员,比唐朝五公祠所供奉的李德裕早了200年,比北宋苏东坡贬职入儋州的时间更早约450年。
王义方的最后岁月与遗产
在贞观末年,王义方被调任洹水县(今河北魏县)县丞,之后在显庆年间(656-661年)升任御史台,期间他曾因直言不讳弹劾权臣李义府,而得罪了唐高宗李治。最终,王义方因“言辞过激”而被贬为莱州(今山东省莱阳一带)司户参军,地位低微。任期结束后,王义方决定远离官场,选择在昌乐(今山东南乐县)安家,并致力于文化和教育事业。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王义方去世,享年55岁,留下一些文学和学术著作。
虽然王义方的官位并不显赫,但他的人格魅力和为官清廉的风范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事迹在《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中都有详细记载。王义方不仅是海南王氏的祖先,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崇的文化人物。
王义方育有二子。长子随父任职洹水县丞,次子王承休则迁居定安并娶妻符氏,生有一子王琛。王琛在朝廷任职,治理黎区,表现出色,并因政绩迁居会同县(今琼海市)塔洋珍寨村,成为唐朝进入会同地区的始祖。王义方被尊为王氏家族进入海南的开创者。
今天,王义方的后代在海南各地繁衍生息,人口已超过两万人。每年,各地王氏后裔都会在祠堂祭拜祖先,而位于塔洋的王义方祖祠尤为宏伟,是家族最重要的祭祀场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