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代的武将官职,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大将军”。的确,大将军在许多历史时期都是武将的最高职务,象征着显赫的地位。然而,在三国时期,地位甚至超过大将军的是“大司马”。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历史,了解八位声名显赫的大司马。
一、蒋琬
蒋琬(?-246年),字公琰,来自零陵湘乡(今湖南湘乡)。他曾在建兴十二年(234年)接替诸葛亮的位置。诸葛亮病逝后,蒋琬被刘禅任命为尚书令,并加封行都护与假节,担任益州刺史。随着职务的提升,蒋琬最终被晋升为大将军,并录尚书事,封号安阳亭侯。延熙元年(238年),蒋琬接管了蜀汉的开府职务,并于次年被授予大司马职务,成为蜀汉历史上唯一的“大司马”。可惜的是,延熙九年(246年),蒋琬因病去世,享年不长。
二、曹仁
曹仁(168年~223年5月6日),字子孝,出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他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武将,父亲是陈穆侯曹炽,魏武帝曹操的从弟。曹丕在220年即位后,任命曹仁为车骑将军。黄初二年(221年),曹仁被任命为大将军、大司马,并负责防守乌江与合肥一带。尤其在濡须口之战中,曹仁未采纳蒋济的建议,导致了惨败。最终,曹仁于黄初四年三月丁未日(223年5月6日)病逝,享年56岁,谥号“忠侯”。
三、曹休
曹休(?-228年),字文烈,出身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作为曹操的族子,曹休在三国时期也是魏国的杰出将领。黄初五年(224年),魏文帝曹丕亲自带兵征伐孙权,曹休随军进位征东大将军,督指张辽等人合力击败了吴国将领吕范等,成功稳固了扬州的局势,并被任命为扬州牧。黄初七年(226年),魏明帝曹叡继位后,曹休被封为长平侯,并升迁为大司马。然而,在太和二年(228年),由于在石亭之战中战败,曹休因病去世。
四、曹真
曹真(?~231年),字子丹,原姓秦,曹操收养的养子,出生在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曹真被任命为大将军,并封为邵陵侯。曹真曾多次率领魏军抵御蜀汉的进攻,表现出色,后晋升为大司马。然而,太和五年(231年),曹真因病去世,享年年仅40岁,追封为元侯,享有与太祖曹操并列的庙号。自曹真之后,魏国再也没有人担任过大司马。
五、朱然
朱然(182年—249年),本名施然,字义封,来自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也是吴国重臣朱治的外甥。朱然在随吕蒙出征时屡立战功,协助吕蒙捉拿了关羽,凭此获得了昭武将军的职务,并被封为西安乡侯。吕蒙死后,朱然接替了吕蒙的职务,继续驻守江陵。后来的夷陵之战中,朱然与陆逊并肩作战,成功击败了刘备的军队。最终,朱然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直到249年,朱然因病去世,享年68岁。
六、吕岱
吕岱(161年-256年),字定公,出生于广陵海陵(今江苏省如皋市)。吕岱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将领。在赤乌八年(245年),当陆逊去世后,吕岱被任命为上大将军,并协助新任丞相诸葛恪管理事务。建兴元年(252年),孙亮即位后,吕岱被任命为大司马。值得一提的是,吕岱当时已经年逾九十,堪称三国时期最长寿的将领之一。
七、丁奉
丁奉(188年-271年),字承渊,来自庐江安丰(今安徽省霍邱县)。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与权臣。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后,丁奉辅佐孙皓继位。丁奉随后被任命为右大司马、左军师,深得吴国政权的重用。建衡三年(271年),丁奉病逝,享年83岁。
八、陆抗
陆抗(?-260年),字伯言,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他在年轻时便以勇猛和智慧受到重用,最终升任为大司马。陆抗善于战略,屡次为吴国保家卫国,抵抗敌军的侵略,并在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