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战国时期的秦国,不仅拥有白起、王翦等名将,而且还涌现出一批极具智慧和谋略的名臣。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和李斯等人,成为了历史上众所周知的重要人物。在公元前271年,范雎与秦昭王会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根据这一战略,秦国应将韩、魏、赵视为主要的兼并对象,而与齐国等强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从此,范雎成为秦昭襄王的亲信,出任秦国宰相一职。
然而,邯郸之战后,范雎所推荐的郑安平却投降了赵国。面对这种局面,范雎深感自责,决定在公元前255年推举蔡泽接替自己的位置,并辞去了宰相职务,返回自己的封地。蔡泽虽然接替了范雎成为秦国宰相,但他的名气远不如范雎等人,因此常常被忽视。
一
蔡泽,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燕国纲成(今河北怀安或河北万全)人。蔡泽年轻时遍访各国求学并试图为各大诸侯效力,但始终未能得到重用。邯郸之战后,蔡泽得知范雎推荐的郑安平与王稽在秦国犯下了大罪,而范雎也因内疚感到无地自容。因此,蔡泽决定前往秦国,先派人向范雎炫耀一番,以激怒他:“燕国来的客人蔡泽,才智非凡,辩才过人,识见广博。”
范雎对于自己是否能继续执政感到忧虑,于是派人召见蔡泽。蔡泽到达后,仅对范雎行了一个礼,范雎随即责问道:“你曾说过要取代我做秦相,这是事实吗?”蔡泽毫不犹豫地答道:“是的。”范雎于是问道:“那么,你有何高见?”蔡泽借用“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的哲理劝他让贤。范雎听后深感认同,便请蔡泽入座,款待他如上宾。
几天后,范雎上朝向秦昭襄王进言:“最近有一位从山东来的客人,名叫蔡泽,此人不仅口才出众,对于三王的典事、五霸的历史及世间变迁都了如指掌。我认为,秦国的朝政完全可以托付给他。纵观我所见之人,恐怕无人能比得上他,连我自己都自愧不如。因此,我冒昧向您报告这一情况。”
二
在范雎的推荐下,秦昭襄王召见了蔡泽,经过一番交谈后,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任命他为客卿。所谓“客卿”是指来自其他国家的高官,是一种尊崇的称号。例如,李斯虽然是楚国人,但在秦国担任廷尉,他便可被称为“廷尉”或“客卿”。
蔡泽被任命为客卿后,范雎趁机推辞称自己身体不适,要求将相印归还。然而,秦昭襄王深知范雎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因此不同意他辞去相职,仍希望他继续辅佐国家。范雎坚持自己病重,无法再履行宰相职责,最终被免去职务。秦昭襄王初次召见蔡泽后,对他的才华给予高度评价,并任命他为秦国相国。
担任宰相后,蔡泽积极辅佐秦昭襄王实施外交策略,成功地灭掉了东周。早在公元前307年,秦国曾借道东周攻打韩国,而东周当时两面夹击,局势尴尬。时至公元前256年,蔡泽帮助秦国彻底消灭了东周,这无疑为秦国的统一大计扫清了重要障碍,并加大了对魏国、韩国和赵国等邻国的压力。
三
然而,蔡泽在担任秦国宰相几个月后,开始遭遇了恶意中伤和流言蜚语,害怕自己的安全受威胁,于是再次推辞相印,声称自己病重,最终被赐封为纲成君。在我看来,蔡泽作为燕国人,又在秦国立下显赫功劳,自然而然成为了部分秦国贵族眼中的眼中钉,因而引发了他们的嫉妒与非议。
尽管蔡泽不再担任宰相,但他仍受到秦国的重用,继续辅佐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等君主。到了战国末期,蔡泽甚至曾为秦始皇嬴政出使燕国,三年后,燕国太子丹成为了秦国的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