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春秋战。秦朝以后是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二十朝”。
在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版本的朝代歌中,夏朝往往被列为最早的朝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有明确文化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无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几乎每个人都听说过这个名字。
然而,西方学者却并不承认夏朝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夏朝只是我们虚构出来的一个历史传说,缺乏实质性的考古证据。
实际上,西方学者对我国商朝的存在也曾抱有怀疑态度,直到1899年甲骨文的意外发现,这一切才发生了转机。正是这一发现,打破了西方对商朝历史的质疑。而从那时起,中国学者开始对甲骨文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甲骨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能够代表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因为这些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牛骨上,所以被称为“甲骨文”。它们还被称为“契文”或“甲骨卜辞”,有时也叫作“殷墟文字”。
甲骨文最初是在河南省安阳市的小屯村被当地村民无意间发现的。起初,村民们并未意识到这些甲骨是古代遗物,甚至没有注意到上面的字符。他们只把它们当作能治百病的“龙骨”来使用。
直到1899年,清朝光绪二十五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一次给病人抓药时偶然发现了这些甲骨上的文字,他顿时激动万分,立即驱车赶往河南安阳,进一步发现了大量的甲骨。
迄今为止,通过考古挖掘和其他方式出土的甲骨已经超过了15万片。除了河南安阳,河南其他地区和陕西也陆续发现了甲骨文,年代从商朝晚期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在所有已发现的甲骨文中,商朝时期的甲骨尤为重要。它们不仅记录了商朝的占卜和祭祀等活动,还能让学者们从中推测出或破译出夏朝的文明遗迹。
然而,尽管已经发现了大量甲骨文,却没有任何一片记载夏朝的内容,这让中国学者感到十分失望。
按理说,每一个朝代的建立不可能将前朝的记载和历史抹去得无影无踪,但夏朝的踪迹始终未能在甲骨文中找到。直到“清华简”的出现,情况才有所改变。
2006年底,一批竹简在香港流通,著名历史学家和古文学家李学勤敏锐地意识到,这批竹简很可能是正宗的战国竹简。经过竞拍,清华校友赵伟国最终将这批竹简购得并捐赠给母校。这批竹简共计2388枚,长短不一,最长可达46厘米,最短约为10厘米。竹简上的墨书文字风格各异,显示出这些竹简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2008年10月,经过11位专家鉴定,这些竹简的年代被确定为战国中晚期。通过碳14年代测定及树轮校正,专家得出的结果与古文学家的观察一致。
虽然这些竹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但其中的内容却不仅限于春秋战国,还包含了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这些竹简被认为是遗失的《尚书》内容,尤其是其中记载了已经失传的《保训》和《尹诰》。
《尹诰》主要讲述的是夏朝开国功臣伊尹的事迹,伊尹帮助商汤南征北战,最终灭夏。在《尹诰》中提到:“自习翦西邑,戡其有夏”,意思是伊尹献计从西面灭掉夏朝,这与甲骨文中提到的“西邑”相吻合。
学者们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其中多次提到“西邑”这一词汇,如“于西邑”、“告于西邑”和“燎于西邑”等。根据甲骨文资料显示,商朝当时被称作“大邑商”。这种称谓很可能反映了当时的语言习惯。因此,夏朝有可能被称为“西邑夏”,这一点似乎也能得以解释。
如此看来,以前认为甲骨文中没有夏朝的记载,显然是错误的。问题并不是甲骨文中没有相关内容,而是当时的夏朝并没有直接被称作“夏朝”,而是被称为“西邑”。
这批竹简的发现,不仅弥补了我国先秦时期失传的历史资料,还与现存史料相互印证,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然而,关于夏朝的进一步考证仍需要更多的考古挖掘和研究。
至今,对于为什么甲骨文中没有更多关于夏朝的记录,有以下几种解释:
首先,破译的内容仍然不够充分。甲骨文的文字十分抽象,难以辨认。目前为止,已识别的甲骨文仅约有1500个字,而出土的甲骨文片断超过15万片,其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内容被成功破译,因此还有大量文字和信息尚未揭示。
其次,甲骨文可能并不是用于记载历史的。现有的甲骨文主要包含卜辞和祭祀的内容,有学者推测,甲骨文很可能并不是专门用于记录历史事件的载体。因此,甲骨文中很难找到与夏朝相关的历史资料。
尽管时至今日,关于夏朝是否存在依然没有确凿的结论,但可以相信,中国的考古学家和古文学家们,随着更深入的发掘和研究,一定能够更加全面和透彻地还原夏朝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