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被贬为山阳公的汉献帝刘协走完了他的一生,辞世之际,曹魏的皇帝曹叡依照汉朝的礼仪为刘协举行了庄严的葬礼,还为他赋予了“汉孝献皇帝”的谥号,这也正是我们如今称呼他为“汉献帝”的来源。在《谥法》中解释道,谥号“献”的含义是“聪明、睿智和哲理”,这暗示刘协是一位智慧卓越的皇帝,因此,“献”被视为美好的谥号。然而,这引发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历史上除了汉献帝之外,还有哪些人被追封为“献皇帝”呢?
一、成汉献帝李骧
李骧,字元龙,是巴氐族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作为成汉的宗室大臣,他不仅身世显赫,更有着不俗的军事才能。他的父亲李慕是成汉的开国功臣,而李特是他的兄长,李寿则是他的儿子。在西晋末年的动荡时期,李骧的兄长李特领导了六郡的流民,发起在绵(今绵阳市)地区的起义。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李特自荐为持节大都督,担任镇北大将军,并领衔益州牧,而李骧在此时则被封为骁骑将军。随着李特之子李雄即位称帝,李骧得到了太傅的荣誉。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李骧活捉了驻守于涪城的晋朝将军焦登,使得梓潼和巴西郡成为了成汉的疆域,因此他被后世追封为汉献王。后来,当李骧的儿子李寿继承成汉王位时,也为其父亲追谥为献皇帝。
二、前赵献帝刘广
刘广,生卒年具体信息不详,是刘亮的儿子,前赵昭文帝刘曜的曾祖父。自汉赵时期开始,刘曜便积极参与征战,经历了永嘉之乱并迅速覆灭了西晋王朝。在统一的过程中,刘曜负责镇守长安,并逐步被任命为相国。成功平定外戚靳准的叛乱后,刘曜不仅登上了皇位,还将国都迁至长安(现今陕西省西安市)。基于这些成就,他追封自己的曾祖父刘广为献皇帝,以表彰其在历史中的地位和贡献。
三、明献帝朱祐杬
朱祐杬(公元1476年7月22日-公元1519年7月13日),是明代的一位宗室和藩王,身为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同时也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异母弟,还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叔叔,更是明世宗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的母亲为邵宸妃,而他的妻子是蒋氏。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即1487年7月30日),朱祐杬被封为兴王。至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1494年10月16日),他在湖广安陆州(今湖北省钟祥市)就藩,开始了他的藩王生涯。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公元1519年7月13日),朱祐杬逝世,享年44岁。其后,正德皇帝便给予他“献”的谥号,以“兴献王”的称号来纪念他的功绩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