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天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天津不仅曾是中国最繁华的港口之一,也是帝国主义与买办资本的展示窗口。正是从天津开始,近代中国才迈出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关键步伐。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在天津逐步建立了多个支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正是在这个时期,它应运而生。
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于1924年7月。其前身为中共天津小组,由于树德担任首任组长,江浩担任组织部主任,李锡九则负责宣传工作。天津执委的成立,使得党在天津地区的组织工作得到了稳步推进,负责了天津地区的党建与工人运动。随着天津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直至1927年8月,天津终于设立了自己的市委。
那么,天津市委成立之后,先后经历了哪些书记,他们的命运如何呢?
天津市委自成立以来,共经历了24任书记,包括于树德、于方舟、王荩仁、李季达、李逸、武胡景、胡锡奎、张友清、刘汉生、吴德茂、陈如新、邹春生、彭真、冯温、林枫、常明、李铁夫、易吉光、胡炜、陈鹏、姚依林、刘格平、吴砚农、于文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书记中,有5位因英勇牺牲而永载史册,他们分别是于方舟、李季达、武胡景、张友清和常明。
李季达,1900年出生于四川巫山,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曾担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顺直省委工人部部长等重要职务。他是天津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并在大革命时期长时间主导了天津的革命工作。李季达留学期间,与赵世炎等人共同成立了旅欧少年共产党,为旅欧少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7年6月,李季达在天津创建了顺直省委,并积极恢复天津的党组织。在敌人压迫下,李季达不畏艰险,继续为党的事业奉献。最终,因叛徒的出卖,李季达在8月16日被捕,并于11月18日下午不幸被杀害,年仅27岁。
天津早期的党组织建设中,三位书记因不同原因脱离了党组织,分别是于树德、李逸和王荩仁。
于树德,天津静海县人,1918年赴日本留学,曾任中共天津小组组长等职。作为李大钊的同学,他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已投身革命。于树德曾深信无政府主义,并在加入党组织后较少参与党的活动。大革命失败后,于树德脱离了党组织,并转而参与研究合作社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于树德曾担任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副局长等职,直到1982年去世,享年88岁。
王荩仁,山东青岛人,天津早期的工运领袖,曾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等职。在青岛期间,他积极领导工人运动。大革命失败后,王荩仁转入天津市委,成为天津工人运动的重要推动者。新中国成立后,王荩仁在青岛逝世,享年80岁。
冯温,河北邯郸肥乡区人,曾任中共邢台中心县委书记等职。冯温在1923年考入河北省立第四师范,并参加南昌起义。1933年,他背叛了党组织,投敌为国民党效力,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自首并被判刑。
在天津的早期党组织建设中,还有一些书记由于腐化堕落而被开除党籍,如易吉光。易吉光曾任抗战前夕的天津市委书记,但因在任期间支持腐败行为,最终被撤职并开除党籍。
其中,有7位天津市委书记在建国后担任了重要国家职务,如彭真、林枫、刘汉生、姚依林、陈鹏、刘格平和吴砚农。
刘汉生,1910年出生于河南内黄,曾参与察哈尔同盟军抗日。抗战期间,刘汉生任八路军129师青年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并积极参与华北的解放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刘汉生先后担任唐山市委第一书记等职务,并在2017年去世,享年107岁。
姚依林,抗战时期的天津市委第一任书记,安徽池州人。他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领导者,并在抗战前后为恢复平津地区的党组织做出了重大贡献。姚依林后在新中国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职务,并于1994年去世。
这些革命先烈和重要领导人无论其结局如何,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将永载史册,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