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 3 年,袁世凯竟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凭什么?
创始人
2025-09-06 13:02:34
0

文|小玉

编辑|小玉

前言

1915年12月12日,距离清朝灭亡仅仅3年零10个月,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民主共和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帝制的阴霾却再次笼罩神州大地。一个曾经宣誓效忠共和的大总统,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背叛革命理想?他究竟凭借什么力量,有恃无恐地走上这条不归路?

权力基础——政治军事双重垄断

袁世凯称帝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政治冒险。他能够做出这个惊人决定,首先得益于其对政治和军事权力的双重垄断。

政治体制的彻底改造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曾宣布:"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这个誓言很快就被他亲手撕碎。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须根据国务总理的副署才能发布命令。这让习惯了独断专行的袁世凯如鲠在喉。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正式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仅仅一个月后,他就开始了夺权行动。11月4日,以"叛乱"为由,下令解散国民党,追缴国民党籍议员证书。失去国民党议员后,国会因法定人数不足而无法开会。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5月1日,他废除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了《中华民国约法》。新约法:取消责任内阁制,改为总统制;总统有权任免国务员,无需国会同意;总统可以发布与法律有同等效力的教令;立法院对总统的弹劾权形同虚设。

1914年12月29日,《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大总统任期改为10年;连选可以连任,无任期限制;现任大总统可指定三名候选人。袁世凯不仅可以终身任职,还能指定继承人。

军事力量的绝对掌控

北洋军是袁世凯一手创建的新式军队。从1895年在天津小站练兵开始,经过20年的经营,北洋军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这支军队装备精良,采用德国和日本的先进武器;训练有素,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实行现代化训练;待遇优厚,军饷按时发放,高于其他军队;忠诚可靠,主要将领都是袁世凯的心腹。

北洋军的主要将领包括:段祺瑞(陆军总长)、冯国璋(江苏都督)、王士珍(陆军部次长)、曹锟(直隶都督)、张勋(江北提督)。

1915年,袁世凯设立"海陆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自任大元帅。他还让长子袁克定负责编练"模范军"。袁世凯直接控制的军队有:北洋常备军20个镇约20万人;各省巡防营约15万人;新编陆军约10万人。总兵力达到45万人,占全国军队的三分之二以上。

中央集权的极致

在掌握了政治和军事大权后,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空前的中央集权:财政集权(设立盐务署、税务处);人事集权(各省都督、民政长官均由中央任命);司法集权(设立平政院);教育集权(设立教育部)。

到1915年,袁世凯已经建立起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时人评论:"袁氏之集权,已达极点。所差者,不过易总统为皇帝,易共和为帝制耳。"

时代背景——复古思潮与列强态度

袁世凯敢于称帝,除了权力基础外,还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封建思想的顽强生命力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但并没有彻底清除封建思想的影响。民国初年的政治混乱,让不少人产生了怀旧情绪。

这一时期,尊孔复古的思潮甚嚣尘上。1912年,康有为成立孔教会;陈焕章创办孔教大学;各地纷纷成立孔教支会。许多学校恢复读经课程;私塾重新兴起;科举思想死灰复燃。三纲五常重新被提倡;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加强;妇女解放运动遭到抵制。

袁世凯察觉到这股思潮,并加以利用。1914年9月28日,颁布"尊崇孔圣文";12月23日,率领文武百官到天坛祭天;1915年,通令全国恢复"圣节"放假。这些举措赢得了保守士绅的支持。杨度说:"民国不如清朝,共和不如君主,此天下之公论也。"

列强的暧昧态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一些列强出于自身利益,对袁世凯称帝持支持或默许态度。

德国明确支持。1913年秋,威廉二世对袁克定表示:"中国的国情不适合共和制,还是君主制更稳定。"

美国态度暧昧。1915年8月,古德诺博士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中国数千年来习于专制政体,与其名为共和而实行专制,不如公开行君主立宪。"

日本机会主义。起初通过"二十一条"暗示支持,后又转变立场。

英国现实主义。朱尔典向袁世凯表示:"英国不干涉中国内政,但希望任何政体变化都能保证条约义务的履行。"

国内政局的误判

袁世凯对国内政治形势做出了错误判断:认为革命党力量薄弱;过高估计北洋集团的忠诚度;认为普通百姓对政体漠不关心;认为知识分子势单力薄。这些判断都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错误的。

推手作用——亲友集团与筹安会

袁世凯称帝并非个人独断,而是在一群亲信和投机分子的怂恿下做出的决定。

袁克定的太子梦

长子袁克定一心想当太子,为此不择手段。最著名的是伪造《顺天时报》事件。他买通报社职员,专门印制假版本,内容全是支持帝制的文章。假报纸的标题包括:"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日本政府支持中国恢复帝制"等。这种欺骗持续数月,直到被发现。袁世凯得知真相后大怒,用皮鞭抽打袁克定。

袁克定还组织了"太子党",成员包括雷震春、唐在礼、江朝宗等。他们不断制造舆论,为袁克定的太子地位铺路。

筹安会的鼓噪

1915年8月14日,以杨度为首的六人成立"筹安会"。成员包括:杨度(撰写《君宪救国论》)、孙毓筠(负责联络前清遗老)、严复(发表《论中国宜用君主制》)、刘师培(撰写支持帝制文章)、李燮和(组织请愿活动)、胡瑛(在军界活动)

筹安会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请愿"活动:商会请愿团、军人请愿团、妇女请愿团(雇佣妓女)、乞丐请愿团(收买乞丐)。这些请愿团轮番到新华门前"请愿",制造民意支持帝制的假象

官僚集团的投机

梁士诒(交通系首领)、朱启钤(内务总长)、段芝贵(陆军总长)、张镇芳(河南都督)等人积极推动帝制。他们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想当开国功臣,有的为了升官发财,有的担心革命清算,有的纯属投机取巧。

为证明称帝是"民心所向",1915年11月20日举行"国民代表大会"投票。参加投票1993人,全票赞成帝制。这种"全票通过"暴露了投票的虚假性。

帝制梦碎——从登基到垮台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这个精心策划的帝制美梦,仅维持83天就彻底破灭。

仓促的登基准备

年号选定"洪宪","洪"意为大,"宪"指宪法。准备了龙袍、玉玺、冕旒、朝服。太和殿重新装修,中南海改为皇宫。制定了详细的封爵名单。

护国战争的爆发

1915年12月25日,云南都督唐继尧联合蔡锷、李烈钧等人宣布独立。护国军分三路出师。各省纷纷响应: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相继独立。袁世凯派遣北洋军镇压,但进展不顺。

内部的分崩离析

段祺瑞拒绝接受公爵封号,要求袁世凯退位。冯国璋公开表示"共和政体不可变更"。其他将领纷纷动摇。北洋集团的分裂让袁世凯陷入孤立。

列强态度的转变

日本最先改变态度,表示"帝制不利于远东和平"。英美联合施压,威胁停止贷款。失去列强支持,袁世凯的国际环境急剧恶化。

被迫取消帝制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撤销帝制,恢复民国年号。但为时已晚,各省要求他下台。

袁世凯健康急剧恶化,尿毒症加重。1916年6月6日上午10时15分,袁世凯病逝,终年57岁。临终留言:"他害了我"、"杨度误我"。

袁世凯称帝的失败证明:逆历史潮流而动,注定失败;个人野心违背民心,必然覆亡;近代中国已不可能恢复帝制,民主共和是历史必然。这个83天的"皇帝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荒诞插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靠谱的茶叶包装机哪家好,有口碑... 深度剖析:靠谱茶叶包装机厂家全揭秘 在茶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茶叶包装机的品质直接影响着茶叶产品...
原创 伊... 谁也想不到,伊朗的国教十二伊玛目派,竟然和中国有着这么深的渊源,他们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国制造”。十二...
原创 梁... 《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每个人都让人印象深刻。尽管如此,其中有一位角色与其他好汉显得格外不...
原创 6... 春秋时期的越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辉。这个小国不仅以勇猛善战、百折不挠...
原创 陈... 陈胜和吴广常常因宣传画的原因,被误认为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的失败也被解读为农民阶级的失败。然而,如...
原创 晋... 这篇文章的内容较长,涉及了周简王时期的晋楚争霸以及郑国背盟投楚的历史事件。要进行内容改写,我将保持原...
原创 慈...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慈禧太后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她不仅是当时国家权力的象征,更是对时尚和新奇事...
原创 清...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如同天神一般,掌控着一切权力与资源。他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举动都吸引着世人...
李隆基登基后,为何第一时间除掉... 前言 公元710年7月,唐隆政变成功,年仅26岁的李隆基即将登上帝位。政变当晚,一份秘密处决名单上...
原创 这... 历史开讲 袁天罡,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杰出人物,其传奇故事始终流传,形成了一种凝聚深厚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