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中,谥号是用来评价皇帝、诸侯、大臣等重要人物一生的重要标志,因此并非每个人都能拥有谥号。在这些谥号中,既有美谥,也有平谥与恶谥,其中“昭”便是其中的一种美谥。根据谥法的定义,“昭”代表着容仪恭美、德行显赫、圣明闻达及声名远扬。基于这一标准,战国七雄中,哪些君主被赐予“昭”这一谥号呢?
一、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的早年经历充满波折,他曾在燕国做过人质。公元前307年,秦国的国君秦武王去世,秦王位继承之事充满纷争。秦武王的儿子公子稷在赵国和燕国的支持下,成功继位,成为秦昭襄王。在初期,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掌握大权,魏冉被任命为将军,而樗里疾则担任了丞相。直到公元前304年,秦昭襄王年满二十二岁后,正式开始亲政,处理国家大事。
公元前341年,秦昭襄王开始采纳魏国谋士范雎的建议,削弱母亲宣太后的权力,并任命范雎为丞相。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成为秦国崛起的关键。在秦昭襄王的领导下,秦国征战四方,白起率领秦军先后大败三晋、齐国和楚国,进一步扩展了秦国的疆土。特别是长平之战,他彻底摧毁了赵军,进一步巩固了秦国的霸主地位。最终,秦昭襄王打败周朝,攻陷东周都城洛邑,俘虏周赧王,结束了周朝存在了八百年的历史。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最终于公元前251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葬于秦东陵。
秦昭襄王的成就显赫,使得他在秦国历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他的功绩远超其他前任君主。
二、燕昭王
燕昭王早年流亡在韩国,他继位时,燕国内部一度陷入混乱。燕王哙与相国子之发生权力斗争,最终导致燕王哙被杀,而子之继位。公元前314年,齐国攻破燕国,燕王哙与子之被迫死亡,赵武灵王派人将其遗体送回。燕昭王即位后,采取了礼贤下士的政策,亲自接见贤士,尤其重视郭隗的教诲,积极引进人才,吸引了许多士人投奔燕国。
燕昭王不仅注重内政,还大力发展外部联合作战。公元前284年,他任命乐毅出征,联合三晋以及秦、楚两国的军队攻打齐国,最终大破齐军,占领了七十多座城邑,齐国的国君齐闵王被杀。经过五国的联合打击,齐国元气大伤,燕国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时期。燕昭王在其领导下,使燕国在战国时期的局势中占据了强大的地位。他的去世标志着燕国的黄金时代的结束,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因病去世。
三、韩昭侯
韩昭侯是战国时期韩国的第六任国君,他是韩懿侯的儿子。韩昭侯在位初期,韩国的政局动荡,国家的法令和政策不统一,导致百姓和官员在生活和工作中感到困惑与不安。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韩昭侯于公元前355年决定进行一场变革,他任命法家申不害为相,推动了深刻的政治改革。申不害的变法在加强法制、强化国家政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韩国的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申不害的改革被许多历史学者赞扬为成功,韩昭侯时期,韩国的政治体制逐渐稳定,国家实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形成了强大的防卫力量,有效地防止了外敌的侵扰。韩昭侯在位期间,国家逐渐由混乱转为繁荣。公元前333年,韩昭侯去世,由其子韩宣惠王继位。
四、魏昭王
魏昭王是魏襄王的继承者,在魏襄王去世后的公元前296年继位。魏昭王即位初期,魏国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特别是来自秦国的威胁。公元前295年,秦国对魏国发动了进攻,夺取了魏国的襄城。接下来,魏国与秦国发生了数次战争,但都未能获得胜利,反而不断失地。魏昭王即位后,魏国多次在与秦国的交战中处于劣势,魏国的疆域也逐渐被秦国蚕食。这一时期,魏国的国家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魏昭王的统治充满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