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战争的胜负并非单纯取决于兵力的多少或个人武勇,而是在于战略的深思熟虑与巧妙运用。刘备在未得到诸葛亮之前,几乎每次作战都以失败告终,领土屡屡失守,哪怕他手下有着“万人敌”关羽和张飞这两位勇将,也未能扭转局面。
关羽与张飞被誉为三国时期的“万人敌”,但若论及战略谋划,他们在庞统、法正、诸葛亮面前则显得稍逊一筹。因此,关羽虽身手不凡,最终仍败于敌军的阴谋之下,这虽然让人惋惜,却并不奇怪——就像瓦罐易破,将军难免阵亡一样。吕布虽勇猛过人,但在一次由袁绍派遣的三十名杀手的伏击下,亦曾被迫夜逃,哪怕是英雄,也难免受到计谋的威胁。
在战争中,真正决定胜负的往往是智谋,而非单一的将军勇气。回想关羽在斩颜良时,他不过是一个无爵位的偏将军,实际上更像是敢死队的副队长(队长大概是张辽)。关羽后来督荆州时与庞德单挑的情节,则更像是演义小说的虚构,并非历史事实。
最近不少读者在争论“万人敌”究竟是指个人武勇还是指挥能力时,却鲜有人提及这个词语的出处: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段话的“项籍”指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他的叔叔项梁传授给他兵法,“万人敌”的意思其实是掌握兵法的精髓。然而项羽仅略知其意,却不愿深入钻研,所以尽管他武勇无比,仍未达到“万人敌”的境地。
而兵法虽不需事事精通,但领略其中的大义并能灵活运用,这本身也是一种高明的学习方式。项羽在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时,已经体现了他对兵法的深刻理解。
不过,尽管项羽以勇力出名,他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刘邦虽然出身平凡,但凭借萧何、张良、韩信三位智勇之将,成功取得了天下。而项羽虽拥有范增这样的谋士,却未能善加利用,最终落得败北。韩信能打败项羽,却也未能逃脱被陈平与萧何设下的陷阱。
关羽同样死于曹操精心设计的阳谋。有人认为阴谋可破,阳谋则往往随势而动,难以捉摸,甚至更为高明。在水淹七军、斩庞德震慑敌人的辉煌一刻后,关羽终究在曹操的阳谋面前败下阵来。如果荆州仅仅遭遇吕蒙和陆逊的突袭,关羽或许会有机会翻盘,但他最终因曹操精心的布局,陷入了死局。
今天,我们便来探讨曹操的两个阳谋。曹操深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凭借皇帝名义下令,袁绍即使心知肚明,却不得不照办。这种毫不掩饰的权谋手段让诸侯们无法反抗,而曹操则牢牢掌控了局面。对马超和关羽而言,他们都未能破解曹操的阳谋,最终各自落败。
曹操施展阳谋的时候,从不遮掩自己的心机,反而让对手自投罗网。比如他通过离间计和心乱计,把马超和关羽逼入了绝境。马超在曹操的谋略下被迫投向刘备,而关羽在襄樊之战中,也未能应对曹操的巧妙布局,最终因为犹豫不决而错失战机,导致败北。
曹操的策略极其高明,令即使是智谋过人的诸葛亮,也未必能轻松破解。如果你是诸葛亮,面对曹操的离间计和乱心计,又会如何应对?面对两位英雄的失败,您又能设计出怎样的应变之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