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信玄是日本战国时代最具声望的武将之一,甚至有些人把他誉为“超凡的军事家”。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武田信玄的军事才能在当时的战国大名中确实是名列前茅。他一生中仅有两次明显的败仗,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两次失利都是输给了同一位对手——北信浓的大名村上义清。
天文十七年(1548年),村上义清在上田原的战斗中对武田信玄取得了辉煌胜利,武田家中地位最高的家臣板垣信方和甘利虎泰在这场战役中双双阵亡。而在天文十九年(1550年),村上义清再次让武田信玄遭受了“耻辱性的失败”——户石崩,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此,不少人认为村上义清恰如其分地扮演了武田信玄的克星,似乎能够阻止他对信浓的吞并。
然而,真实的历史发展却大相径庭。这两次战败村上义清不仅没有将武田信玄挡在门外,反而最终被迫接受了失利,甚至他的居城葛尾城也被武田家攻下。村上义清无奈之下只能向上杉谦信请求援助,这也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激烈冲突——川中岛的“龙虎之争”。那么,村上义清最终为何还是输给了武田信玄呢?以下是一些个人见解。
首先,尽管村上义清在军事方面颇具能力,但他在政治和策略层面上却无法与武田信玄抗衡。村上义清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首先是战略视野的局限。比如在两次战败后,武田信玄乘机将信浓守护小笠原长时赶出南信浓,而如果村上义清在此时能够积极支援小笠原长时,很可能就能将武田家驱逐出信浓。然而,村上义清却未能给予小笠原长时致命的支持,致使小笠原长时最后落败。尽管小笠原长时和村上义清之间有着早期的恩怨,但在武田信玄的吞并野心已是人尽皆知的情况下,村上义清没有果断出手帮助小笠原长时显然显得目光短浅。
其次,村上义清的政治能力极其薄弱,结果导致他失去了许多支持者。在上田原之战之后,武田信玄巧妙地利用了村上义清与北信浓豪族真田幸隆之间的矛盾,成功地将真田幸隆拉到了自己的阵营。由于真田幸隆出色的计谋,北信浓的不少大名和地方豪族开始暗中投靠武田信玄。如果武田信玄能够稍微等待一下真田幸隆的力量,或许户石崩这样的惨痛损失也不会发生。
尽管户石崩对武田信玄造成了重创,但真田幸隆的策略并没有受到影响。在天文二十年(1551年),武田信玄对村上义清展开了进攻。得益于真田幸隆的智谋,以前付出重大代价也未能攻下的户石城选择了直接投降,使得武田信玄可以不费一枪一弹便占领该城,迅速获得了对村上义清的战略优势。
到了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武田信玄对村上义清发动了全面的进攻,这时北信浓的众多豪族纷纷选择投降。村上义清变得孤立无援,连他世代相守的葛尾城也不保,迫使他不得不焚烧葛尾城,退守至靠近越后的盐田城,并向越后之主长尾景虎(上杉谦信)求援,由此引发了五次激烈的川中岛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