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还能为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回顾晚清历史,屈辱几乎成了主旋律。
1840年,英军侵略了广州、厦门等沿海地区。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掠夺并焚毁了圆明园。
在面对列强的入侵时,满清政府却没有把民众的生死存亡放在心上。
即使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清军的副都统仍然沉迷于声色之地,毫无责任感。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相对稳定且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百姓大多安于现状,生活安稳。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改变了百姓延续了千年的生活观念和心理。
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影响下,中国的传统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特别是通过晚清的老照片,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结构和各阶层之间微妙的转变。
例如,晚清时期的妓女,位居社会底层,她们的容貌、穿着往往吸引着周围的目光,成为被围观的对象。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商业和商人一直不被重视。
晚清经历了数千年未见的重大变革,以前不被看重的商业贸易开始逐渐获得认可,并最终得到重视。
西方文明的影响也使得晚清百姓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
过去,百姓崇尚节俭质朴,生活简朴。
随着外来思想的涌入,人们的娱乐生活逐渐趋向奢靡与丰富。
例如,从《点石斋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晚清时期民众的生活风貌,以及各阶层人群的穿着和状态。
《点石斋画报》创刊于1884年5月8日,停刊于1898年,历时14年,涵盖了晚清的社会变迁。
其创办人欧内斯特·美查,以及参与绘制的画师吴友如、张志瀛等,通过画报记录了民间的事件与风土人情。这些内容大多来自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亲身经历。
《点石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大多以妓女为主。
尽管这些女性群体身处社会的最底层,但她们的外观常常是城市时尚的先锋和探索者。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妓女们经常出现在公共场合,她们的打扮和普通家庭妇女有所不同。
例如,妓女的服装通常华丽且层次分明,尤其在袖口处装饰精致。
而普通家庭妇女则穿着带有金钱纹、团圆纹等朴素图案的衣服,色调简洁。
妓女的服装则常常是色彩斑斓,带有兰花、兰草等花纹,展现出她们的独特魅力。
此外,妓女在穿着上追求多样性,她们或许会搭配旗袍与花盆底,穿和服时会配上木屐,甚至有些妓女尝试西洋女性服饰,搭配浓妆艳抹,完全不拘一格。
与妓女完全不同的群体是晚清工厂的女工人。
她们的服装既不宽袍大袖,也不华丽。
女工通常穿着方便工作的轻便袍衣。
甚至在官府发布的公文中,也明确规定工厂招聘时,要求“衣着华丽,举止轻盈者不予录取”。
中国的娼妓文化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女巫,经历了从奴隶娼妓、官妓到家妓和私妓的演变。
清朝初期,朝廷曾禁止官娼,然而私娼逐渐兴起。
到了清末,上海的青楼已是盛况空前,成为了最为显赫的存在。
学术界对于晚清时期妓女形象的研究较晚。
随着上海租界的兴起,妓女逐渐从传统的歌女转变为进入商业社会谋生的公共女性。
相对于封建社会强大的男权意识,妓女是较为弱势的群体,她们不仅处于社会地位的最底层,而且是被观赏、被玩弄的“玩物”。
诗句“薄命怜卿甘做妾”便能道出妓女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奈。
在妓女群体中,亦有不同层次的分化。
有些女子擅长琴棋书画,凭借姣好的容貌和才艺成为名妓。
例如,历史上颇具争议的赛金花,早年以“状元夫人”的身份随夫出使欧洲,后又有传闻称她在庚子年间曾在北京救国。
与传统的妓女相比,晚清时期的妓女在自我认知上有了显著的变化。
一些妓女开始注重自我营销,通过“花榜”赢得声势,借此获得更多的关注与选票。
名妓们会通过酒会、戏舍等场所结交权贵,与各阶层人物保持良好关系。
与普通家庭妇女相比,妓女们更喜欢追求新奇与时尚的事物。
这些变化促使妓女们从底层群体向交际花的身份转变,部分名妓甚至享有类似现代明星的待遇。
频繁出入妓院的才子、文官,商业应酬的商人或官员,早已不再仅仅是为了饮酒和享乐。
他们开始将妓院作为社交和商业谈判的场所,妓院的功能也逐渐扩展,成为社交和娱乐的中心。
一方面,晚清政府通过法律禁止官员狎娼;另一方面,开设在英租界内的妓院则得到了有序的管理。
租界内的妓院依据等级设定不同的税收标准,用以获取商业税收。
随着租界妓院的发展,许多女子开始主动进入这一行业,成为商业化的妓女。
这些美丽的年轻妓女,衣着艳丽,款式新颖,既能展现她们的身姿,也能彰显身份和地位。
例如,长三书寓的妓女,凭借艳丽的容貌和擅长酒宴、赌局,成为妓女中的佼佼者。
相比之下,那些没有加入行会的妓女则被称为“野鸡”,她们没有固定场所,通常需要在街头拉客,提供服务。
晚清时期,“野鸡”妓女的数量尤为庞大。
美国汉学家卫三畏曾称中国人有着“混合的品格”。
通过晚清时期的照片,我们不仅能看到妓女的形象,也能看到各行各业的百姓。
从农民、山野乡民到城市平民,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反映。
《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中提到,中国人具有生理上的“神经麻木”。
明恩溥认为中国人有耐性和坚韧,尤其是在面对苦难时,表现出平静接受的力量。
晚清时期,由于贫困与战乱,底层百姓往往变得麻木,有人甚至在战火中依然安静地抽烟。
在《中国速写:女水果贩子与鸦片鬼》中,作者描述了晚清时期鸦片鬼的形象,她们沉溺于鸦片,生活在堕落中。
《伦敦新闻画报》也记录了晚清时期的官员们,朝廷的重臣、总督巡抚以及地方的知府、县令等。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分为两种:一种是与东亚邻国保持双边关系,另一种是与西方各国保持隔绝。
鸦片战争前,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中国的皇帝,如道光、咸丰和同治三位皇帝。
随着道光皇帝的去世,第二次鸦片战争宣告结束。
1850年,咸丰皇帝即位。
在这一时期,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加剧,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条约。
即便咸丰皇帝有强烈的挽回之志,也无法改变局势。
1861年,年仅6岁的同治皇帝即位,进入了相对平静的时期。
在中国传统史料中,皇帝常常被赋予神秘的色彩。
尽管皇帝位高权重,但他们对民间疾苦常常不甚了解。
与普通百姓或妓女的形象不同,皇帝往往被神化,失去了其人性的一面。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中国皇帝形象,往往与人们所持有的刻板印象有所不同。
从晚清时期的老照片中,我们不仅能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也能从中获得有关中国国人形象的重要启发。
晚清正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剧变,不仅影响了整个国家,也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
其中,以妓女为代表的底层群体,其外在形象、生活环境等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妓女的身份逐渐多样化,名妓开始引领新的生活方式。
家庭妇女也不再局限于家庭空间,许多女性走出家门,成为职业女性。
晚清的老照片记录下了各种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从皇帝到平民,从商贾到工人,给予我们了解晚清时期的更多视角。
随着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终于结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驶向下一个时代。
参考文献:
《点石斋画报》
《大清律例》
《清朝通典》
《清史稿》
《中国娼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