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季兴正坐在餐桌前吃饭,突然听到前蜀国灭亡的消息,他猛地愣住,惊恐地看着手中的勺子和筷子掉落在地,内心充满悔恼:“这一切都是我的错!我曾劝李存勖进攻蜀国,现在看来,真是我的愚昧。”他愧疚地低下头。
他的儿子高震见父亲如此忧虑,便安慰道:“父亲无需过于自责,后唐的皇帝或许会因此自大,最终导致自己的覆灭。也许,李存勖的成功正是为我们铺路呢。”高震的言辞中充满了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与此同时,楚王马殷听闻蜀国灭亡的消息后,心生恐慌,急忙上表给后唐皇帝,表示自己已经将衡麓地区治理得当,恳请交还印绶,以保安享晚年。李存勖得知后,专门下旨安慰马殷,试图平息他的恐惧。
对于李存勖而言,灭掉前蜀既是胜利的结束,却也是一场新的噩梦的开始。蜀国灭亡后,后唐内部的矛盾接踵而至,而所有的焦点都指向李存勖。他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只能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深渊。
郭崇韬是这场战争的实际总指挥,然而他并未因为胜利而获得好运,相反,他也逐渐陷入了自己的困境。灭蜀之战的功劳当属李绍琛,但在成都城内,郭崇韬却没有找李绍琛商议军务,而是与董璋勾结,这让李绍琛心中极为不快。
郭崇韬之所以亲近董璋,疏远李绍琛,是因为与董璋有着深厚的私交。然而,过多将私人感情带入工作中,往往会带来危险。李绍琛心中充满了不平,愤怒地冲董璋说道:“我有平定蜀国的赫赫战功,而你不过是一个随从,竟敢在郭帅面前自诩大爷,肆意陷害他人。若我真动用军法,信不信我立即将你斩首?”董璋因害怕李绍琛一怒而反击,只得低头默不作声。
事后,董璋将这番话带回去转述给郭崇韬,引发了双方的裂痕。十二月,郭崇韬向李存勖请示,提名董璋为东川节度使。这一决定让李绍琛愤怒至极,他指责郭崇韬不公平,“东川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任圜是文武双全之才,应该让他担任节度使。”然而,郭崇韬反驳道:“李绍琛,你敢造反吗?”
李绍琛见郭崇韬气愤,不敢再言语,只得默默退下,心中郁结。随后的西川治理权也完全掌握在郭崇韬手中,魏王李继岌几乎被排除在外。郭崇韬不仅管理军务,还处理政务,使得李继岌成了名义上的主帅,实际却是一个旁观者。
李继岌虽然没有表现出野心,但跟随他的将领们却感到愤慨,特别是当他们看到蜀国的大臣和将领们送给郭崇韬与其儿子郭廷诲大量的宝物与美女,而自己得到的不过是些马匹和小玩意时,心中的愤怒和不平积聚成了更大的矛盾。
宦官们替李继岌不满,尽管他们自身也有不满的情绪。最初,他们怀着贪欲来到四川,希望能捞取一些财富与美人,但最终,他们所期待的一切几乎都落到了郭崇韬手中。于是,宦官们开始暗地里挑拨李继岌,诋毁郭崇韬,导致后者陷入了越来越深的麻烦之中。
王宗弼心怀不满,便送上了厚礼,恳求郭崇韬支持他担任西川节度使,但郭崇韬收了钱却没有答应。王宗弼之后带着一批人向李继岌求见,希望得到郭崇韬的支持。李继岌对王宗弼的请求没有明确答复,虽然在他的话中透露出一种郭崇韬可能愿意留在四川的暗示。
王宗弼接着向李继岌提出要让郭崇韬继续留在四川,最终,李继岌虽犹豫,但还是让李从袭和向延嗣与郭崇韬达成了一项协议。两人因而心生嫌隙,并最终激化了冲突,最终导致郭崇韬的死。
这场政治斗争的发展呈现了深刻的悲剧色彩,郭崇韬的命运就此与大唐命运紧密相连。他忠诚地为李克用与李存勖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消灭前蜀的过程中更是功勋卓著。然而,历史的轮回最终让这位英雄也未能逃脱命运的残酷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