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开国的历史上,有三位出自瓦岗军的名将,他们的名字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分别是:曾有多重名字的李勣、后人称之为义气象征的秦琼,以及那个战场上的常青树——程咬金。这三位英雄的结局却迥然不同,让人唏嘘不已。
李勣、秦琼和程咬金,三人虽然共同参与了瓦岗军的起义,最终却走向了各自不同的命运。李勣死后不仅家族遭到满门抄斩,连他曾经的“李”姓也被剥夺,后来只得恢复了本姓“徐”。秦琼则因玄武门之变而卧病在床,痛苦的病榻上度过了十二年。而程咬金却不同,他在唐朝的三任帝王——李渊、李世民、李治三朝都过得如鱼得水,甚至连武则天都未曾动过除掉他的念头。
开国将军本应享受盛世的荣光,但往往身处皇权的漩涡中,稍有不慎便可能一命呜呼。从汉朝到明朝,无数的开国功臣都未能躲过皇帝手中的杀戮。在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郧国公张亮和陈国公侯君集因谋反而遭到族诛,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的后代也并未过上安稳的日子。直到唐高宗李治永徽六年,凌烟阁上的祭祀名单上仅剩下魏征、高士廉、萧瑀、段志玄、刘弘基、虞世南和秦琼七人。
那么,为何秦琼能在朝堂中安稳享年,而李勣却落得如此下场呢?我们今天就来深入探讨李渊、李世民和秦琼、李勣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如何在开国君臣的微妙互动中,才能既享受荣华富贵,又能安稳度日?
程咬金虽然和李勣、秦琼是瓦岗军的战友,但他显然没有参与那些复杂的权谋斗争。程咬金从未涉足私盐贩卖,也未曾自封“混世魔王”或“大德天子”,他初时只是东阿县的县令,早期的职务其实就像是民团的领袖。他的家乡东阿县出产马槊,程咬金年轻时勇猛善战,甚至以数百名徒弟守护乡里不受盗匪侵扰。这些人并未得到朝廷的俸禄,资金来源多由岳父或商人资助,但程咬金凭借自己的能力,从东阿走向了辉煌的唐朝。他不仅担任过右武卫大将军、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等职,还最终封为卢国公,成为唐朝的高官。
从瓦岗到大唐,程咬金几乎与秦琼形影不离,二人的关系紧密如兄弟。秦琼的高风亮节,在演义中与史实中都有所表现,若李勣能够像秦琼、程咬金那样行事,或许他也能避免悲惨的命运。
程咬金的军功显赫,尤其在武德二年(619年),他归唐后至显庆元年(656年),在葱山道行军总管的身份下屡次征战,最终取得了不小的胜利。虽然在怛笃城未能完全消灭阿史那贺鲁,但他依旧得到了李治的宽容和新的官职。有人推测,程咬金也许故意犯了些小错,向年轻的皇帝李治展现自己的忠诚,给李治放心。
相比之下,李勣的命运却充满波折。李世民在临终时曾向太子李治交代,要么让李勣忠诚以待,要么直接除去他。而李勣也十分清楚自己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尤其在一次关键时刻,李勣甚至下令杀害自己的亲孙子徐敬业,试图借此消除威胁。然而,徐敬业凭借野外生存技能侥幸逃脱,最终为李家带来了灭顶之灾,李勣不得不在绝境中求得自保,最终家族也难逃满门抄斩之命。
李勣的少年时期并不光彩,年纪轻轻便开始贼盗生涯,这与秦琼的从军历程截然不同。秦琼年轻时便在军中展现出极高的勇气与智谋,多次被上司赞赏。李勣的少年不端使他失去了李渊的完全信任,而秦琼的忠诚与节操让他获得了李渊的极高评价。秦琼从未为了自己而争权夺利,他的行为处事风格令李渊十分敬佩,这种品行与李勣显然不同,最终也影响了两人的命运走向。
李渊曾为秦琼在众多宴会中高歌赞扬:“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对于秦琼,李渊几乎没有任何保留。秦琼的忠诚和崇高品格,在当时无疑为他赢得了极大的荣耀,也让他在唐朝长久地立足。
李勣的命运则是完全不同的,尽管他在大唐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做事风格却常常让人捉摸不定。李勣的多次“表演”虽然勉强使他躲过了短期的危险,但最终仍未能摆脱灭门之灾。而秦琼则凭借高风亮节的为人,最终获得了李世民的深厚信任,并在死后得到了如皇族功臣般的待遇。李世民甚至特意为秦琼的墓地立下石人马,表彰他为大唐做出的杰出贡献。
总而言之,秦琼与李勣的不同命运,背后有着深刻的家风、品德与政治手段的差异。最终,秦琼以其高尚的品行与宽广的胸怀,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稳稳立足,而李勣则因自己的种种不当选择,最终走向了灭门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