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楚(907年—95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位于南方的一个重要国家,它是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政权,也被称作马楚。它的首都是潭州(今长沙)。自907年马殷被封为楚王开始,南楚的历史延续了44年,共有六位君主。在这一时期,南楚相对较少对外作战,并且内乱不多,因此大多数君主都能够享有善终。
一、马殷
马殷是南楚的开国君主。年轻时,他曾以木匠为生,后来加入了秦宗权的军队,并效力于孙儒的部下。孙儒战死后,马殷作为刘建锋的先锋,南下湖南,成功攻占了潭州等地,逐渐崭露头角,成为马步军的都指挥使。乾宁三年(896年),刘建锋被杀,马殷被推举为主帅,继而逐步统一湖南。唐朝任命他为湖南留后、判湖南军府事,并迁为武安军节度使。随后,马殷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吞并了静江军,并占领了岭南多个州。开平元年(907年),梁太祖朱温封马殷为楚王,定都潭州(今长沙)。为了避免与中原王朝正面冲突,马殷采取了“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的政策,保持和平,确保百姓安定,鲜少进行对外交战。天成五年(930年),马殷去世,享年七十九岁,谥号“武穆王”。他的次子马希声继位。
二、马希声
马希声是马殷的次子,也是南楚的第二任国君。马殷在位时,马希声担任武安节度副使。公元930年,马殷去世,马希声继位。尽管他继位后并未称王,仅自称藩镇,但后唐任命他为武安和静江节度使,并兼任中书令。长兴三年(932年),马希声去世,时年仅二十二岁。之后,马希声的弟弟马希范继位。马希声在位时并未自称王,死后被追封为衡阳王。
三、马希范
马希范是马殷的第四子,也是马希声的异母弟,母亲为陈氏。公元932年,马希声去世,马希范继位,成为南楚的第三任国君。马希范在位期间,特别注重与土家族的关系。他与土家族首领彭士愁结为血盟,订立了《溪州盟约》,并在会溪坪设立了铜柱作为纪念。历史学者普遍认为,南楚的统治者宽容大度,马希范与彭士愁的盟约更是加强了土家族与南楚的合作与友好关系。马希范还通过与彭士愁的亲属结婚,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关系。在土家族民间,楚王和彭士愁饮酒立盟的场景成为传世佳话。开运四年(947年),马希范去世,享年四十九岁,谥号“文昭王”。他的同母弟马希广继位。
四、马希广
马希广是南楚的第四位君主,楚武穆王马殷的儿子,楚文昭王马希范的同胞弟。公元949年,马希萼叛乱,带领军队进攻潭州。马希广为了避免战乱,决定将国土交给兄长。尽管马希萼被击败,马希广依然因不愿伤害兄长而放弃追击。随后,马希广被加封为太尉。公元950年,马希萼再次联合蛮族势力进攻潭州,最终,马希广被马希萼捉拿,后被赐死。尽管马希广是一个仁慈的君主,但他最终却未能善终。
五、马希萼
马希萼是南楚的第五位国君。公元950年,他在与南唐合作后称藩,并得到了南唐的封赏。他夺取了南楚的王位,取代了马希广。公元951年,马希萼向南唐进贡,唐朝封他为天策上将军,并兼任多个重要职务。即位后,马希萼沉迷于酒色,治理国政的责任被抛诸脑后,导致国家财政困窘。于是,他的弟弟马希崇囚禁了他,并自立为楚王。南唐趁机进军,湖南地区迅速被南唐兼并。次年,马希萼入朝,继续担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并镇守洪州。公元953年,马希萼去世,时年四十岁左右。
六、马希崇
马希崇是南楚的末代国君,马殷的第七子,也是马希声、马希范、马希萼和马希广的弟弟。公元951年,马希崇囚禁了哥哥马希萼,并在南唐大军的压力下,带着全家投降,最终导致湖南的彻底沦陷,南楚也宣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