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研究唐朝历史,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就是唐朝那时候节度使、都督、大总管这几个官职,权力看着都不小,到底哪个更大呢?今天咱就一起来唠唠。
先说节度使,这可是唐朝中后期特别重要的一个官职。一开始呢,节度使主要就是负责军事,带兵打仗、防御外敌啥的。就好比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了碛西、北庭、河西等十个节度使。像范阳节度使,兵力最多,有九万一千四百人呢。但后来啊,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慢慢地不光管军事了,还把民政、财政啥的都揽到自己手里,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有时候一个人还能兼统两三个镇,甚至更多。比如说,746 年的时候,王忠嗣就兼任了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个节度使,手里掌握着天下的精锐部队,那威权重得,连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都比不上,当时大家都称他们为节镇。节度使在自己的辖区内,各州刺史都得听他的,有的节度使还兼任驻在州的刺史,权力大得很。
再讲讲都督。都督这个官职出现得比节度使早。在府兵制影响下,州上面有个都督府,都督府的职责就是 “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说白了就是管理一片军事区域,这片区域可能比单个州要大。一般情况下,都督会兼任当地州的刺史,军政事务一把抓。不过要是只当州刺史,就不一定能管得了军事了。都督府也分等级,像扬州、益州、并州、荆州这些地方的大都督府,级别是从二品;汴州、兖州、魏州等地方的中都督府,是正三品;齐州、鄜州、泾州等地方的下都督府,是从三品。像尉迟恭就是并州都督,秦琼是徐州都督,程咬金是益州大都督。你看,不同地方的都督,级别也不一样。
最后说说大总管。唐朝在打仗的时候,会把作战区域划分成临时的 “道”,在进入这个区域的都督或者总管之上,设一个总指挥,叫 “某某道行军大总管”,要是战斗规模小点儿,就叫 “某某道行军总管”。比如说唐太宗到唐中宗那时候,为了平定边境,就任命过李靖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去平定突厥,程咬金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去平定阿史那贺鲁,苏定方为伊犁道行军大总管西征突厥。行军大总管在打仗的时候,权力很大,能统领好多军队,不过一般是临时设置的,打完仗可能就撤了。
那这三个官职到底哪个大呢?其实不太好直接比较。从权力范围来说,节度使在和平时期,对自己辖区内的军、民、财都有管理权,权力比较全面而且稳定;都督主要管军事,而且不同等级的都督权力范围和级别也有差异;大总管呢,一般是在打仗的时候才设置,打仗期间权力大,能指挥众多军队,但战争一结束,权力也就没了。从级别上来看,大都督府的都督级别很高,和一些重要地区的节度使级别差不多,甚至在某些时期可能高于普通节度使,但节度使权力范围更广。
这么看下来,节度使、都督、大总管这三个官职,各有各的特点和权力范围,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官职就一定比其他的大。它们在唐朝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也让我不禁感叹,唐朝的官僚制度还挺复杂、挺有意思的。不知道大家对这几个官职有啥看法,欢迎一起讨论讨论。
好啦,今天关于唐朝节度使、都督、大总管的事儿就讲到这儿啦。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点意思,麻烦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祝您往后的日子财源广进、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