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7月,陈独秀的大儿子,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陈延年,经历了极为残忍的酷刑折磨,最终在上海不幸遇害。纵观这一历史事件的整体背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无疑是导致这一悲剧的直接原因。然而,若没有蒋介石铁杆亲信,陈独秀的故交——吴稚晖,这位国民党元老的暗中捣鬼,或许事情的走向就不会如此悲惨。吴稚晖利用自己在国民党中的身份和人脉,通过写信告密、蓄意加害,使得陈延年命运的转折变得不可逆转。
那个时代混乱不堪,法律程序尚未完备,政权的更替和社会动荡都让民众的生死命运掌握在权力者的手中。人在那个时期的命运,往往仅凭掌权者的一念之差,甚至一纸命令便可决定生死。吴稚晖得知陈延年被捕的消息后,便立刻给上海警备司令部司令杨虎写了一封信,信中透露出他对陈延年被捕的极度快慰与幸灾乐祸。他在信中写道:
“今日得知陈独秀之子延年被捕,不禁心中快慰,先生真是天人!如此之祸害被捕,佩服至极。陈延年不仅仅继承了其父的恶行,还超越了其父百倍。在法国,他曾对当时共产党的头目如李立三、蔡鹤孙、罗亦农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陈延年所拥有的地位和势力,已经不逊色于他父亲,甚至有可能比他父亲更为强大。这种人若在上海得以存在,将是一大祸害,因此,他的罪行必需尽快昭告天下,依法处置。”
细细品味这封信,戾气和恶意之浓烈,不言而喻。信中的每一行字,都透露出吴稚晖深深的嫉妒、恐惧以及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不择手段的冷酷。作为一个文化名人,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的所作所为似乎与其身份极为不符。他不顾个人形象,毫不犹豫地送出这样一封充满恶意的告密信。更让人痛心的是,陈延年,作为陈独秀的儿子,是一个胸怀理想、志向远大的革命者,曾亲切地叫吴稚晖为“伯伯”。两人本应有着深厚的情谊,但吴稚晖却在关键时刻作出了如此令人发指的背叛。
胡适,作为陈独秀的朋友以及中国现代文化的杰出人物,得知陈延年被捕的消息后,心情极为沉痛。他和陈独秀因《新青年》结缘,在北大共事多年,尽管因性格和理念的差异,两人逐渐产生了分歧,但他们始终保持着相互尊重和深厚的情谊。胡适在得知陈延年身陷困境时,立即决定出手相救。他没有顾虑援助陈延年可能带来的风险,而是全力想要将这个年轻的革命者从牢笼中救出。
然而,胡适的选择却并未如他所愿,他求助于吴稚晖——陈独秀的老朋友,双方有着深厚的私人关系。吴稚晖曾在早年资助陈独秀的两个儿子到法国求学,对陈延年兄弟有着较为亲近的关系。他的文化背景和国民党元老的身份,似乎让胡适认为寻求他的帮助最为可行。但正如历史所证明的那样,胡适的理想主义最终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吴稚晖并没有履行任何应有的道义。
随着陈延年被杀害的消息传来,吴稚晖那封恶毒的信被公之于众,更让人震惊的是,他不仅将信件写出,还在陈延年牺牲后,将信件公之于《申报》上。这封信,无疑是吴稚晖冷酷无情的象征,显示了他的虚伪和心狠手辣。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很多人为了权力不择手段,似乎无所不用其极。
这使得吴稚晖得到“疯狗师爷”的外号。曾经引以为傲的文化修养,在面对无耻之举时显得微不足道。即便他此后极力为自己辩解,甚至自视为文化名流,但这封信和他的行为将他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而胡适在事后看到吴稚晖的信时,心中必定五味杂陈。1928年2月27日,陈延年遇害整整七个月后,胡适终于忍不住给吴稚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胡适以一贯温文尔雅的风格含蓄地批评了吴稚晖,指出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推波助澜,蓄意加害陈延年的卑劣行径。胡适这番含蓄的批评,既是对吴稚晖行径的讽刺,也是对陈延年英勇牺牲的深切怀念。
胡适虽常被批评为立场不坚定,但他的为人却始终保持着温厚与平和。在那种风雨飘摇的年代,胡适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尽管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他依旧不忘过去那些曾为理想奋斗的革命者。对于陈延年和那些有志气的青年,胡适的情感和怀念无疑是深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