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江西奉新罗市的有关领导因上级统战部门的需求,向我了解抗日军官赵云程的情况。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罗坊文化站工作期间曾多次与赵云程接触,也曾聆听他讲述过一些个人的经历。为了确保信息准确,我特意去采访了赵云程的侄子赵家骥、赵怀青老师、赵昌伟等赵氏家族的成员,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同时还查阅了1999年修订的《奉新赵氏家谱》及相关资料。由此,我才得以为大家呈现赵云程这一抗日英雄鲜为人知的故事。
笔者采访赵云程侄子赵家骥
赵云程(族名赵昌鸿),字清泉,号云程,生于1917年4月27日,祖籍奉新罗坊蓝田赵家。赵家在当地是一户富裕之家,赵云程的父亲赵隆梅共有四个儿子:昌鸿、昌彦、昌庆和昌云。赵云程从小聪明好学,曾在私塾接受过教育,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这为他日后进入黄埔军校深造,并最终晋升为团副提供了有力支持。尽管关于赵云程入伍的确切时间已无从考证,但从《奉新赵氏家谱》中找到了一些简短的记录:“昌鸿(即赵云程)黄埔军校军官班十期步科毕业,抗战期间历任步兵排长、连长、营长、团副等职,日军投降后,1946年冬退役,铨叙(资历)为陆军步兵上尉。”根据这一信息可推测,赵云程大约在1936年之前入伍,那时他约20岁左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与赵云程有过多次接触,他常到罗坊文化站借阅书籍,期间我们促膝长谈。记得他谈到过1941年9月他率部参加的第二次长沙会战。当时,中国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吸取了前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创立了“天炉战法”,其核心理念是“进得来出不去,犹如关门打狗”,这场战斗造成日军5.6万余人伤亡,极大地削弱了敌人的气焰。
赵云程生前唯一的影像,后排右四立者。
根据《奉新赵氏家谱》记载,赵云程的婚姻情况如下:他与泉水窝(现店前村)学敏公的女儿张开菊成婚,又娶浙江三门方端公的长女陈曼玲为妻,陈曼玲是一名简师毕业的中小学教师,出生于民国辛酉年(1921),于1981年出家为尼。此外,赵云程还迎娶了上海介眉公的女儿包曼君,包曼君是杭洲护士医校的毕业生,生于民国乙丑年(1925),并育有一子赵家胜。根据家谱的记录和一些地方的考证,赵云程的婚姻轨迹显示他在从军前曾有过婚约,但由于战争原因未成婚。后赵云程与陈曼玲的感情因时局和生活压力逐渐破裂,陈曼玲最终出家。而赵云程与包曼君的婚姻则出现在1947年冬或1948年春。赵云程与包曼君唯一的儿子赵家胜于1957年去世,年仅9岁。由此可推测,赵云程去世后再无后嗣延续。
赵云程在抗战结束后并未去台湾,而是选择留在大陆,关于他为何未去台湾,坊间有不同的说法,然而赵云程从未亲口透露过此事。在我与赵云程的接触中,他也从未谈及此段历史,因此,对于这一谜团我始终未能得出明确结论。为了尊重历史事实,我不愿凭空猜测和编造,毕竟对于赵云程这样的抗战英雄,我们应以尊重和敬畏的态度看待他的选择,是否有未曾言说的原因,至今无从得知。
赵云程解放后曾遭政府收监改造,然而其真实原因至今无法考证。直到1975年,赵云程从外地回到罗坊蓝田赵家,这时他才得知自己的弟弟赵昌彦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阵亡,年仅22岁。赵云程曾短暂在蓝田小学任教,并在县城的一些建筑工地做临时看管工作,也在罗坊街开设小商铺维持生计。1980年代,赵云程还曾担任宜春地区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备受尊敬,同时也是黄埔军校江西省同学会的成员。
赵云程与罗坊的赵侬冰、帅鸿、余文彬、赵隆灿、熊中炽等人有着深厚的交情,他们常常聚集在罗坊文化站,吟诗作对、谈古论今。1991年12月,笔者将帅鸿、赵侬冰、赵云程等“五老”的诗作编辑成集,命名为《晚霞生辉》,并将其打印出来,顺利完成了“五老”结集出版的心愿。在那个时候,赵云程的生活最为开心和舒适。
赵氏家族的成员赵昌伟为我找到了《晚霞生辉》诗集,翻开诗集,油墨的香气依旧扑鼻而来。诗集中收录了赵云程的30首诗作,其中有两首特别具有纪实意义,现摘录如下:
其一
1939年敌后救亡于鄱湖,夜泛莲湖
组训宣传为救亡,莲湖权作裹尸场。
相期莫惜头颅贵,誓捣扶桑痛举觞。
其二
1940年于太和中秋夜撑排竞渡
竞渡毋忘竞夺山,居高临下斩凶顽;
河山尽是炎黄土,寸地须还血债还。
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赵云程那份坚定的保国情怀,以及他对抗日杀敌的忠诚和勇气。他的军旅生涯贯穿整个抗战时期,始终奋勇杀敌,不畏艰难,誓死保家卫国。
2002年11月,赵云程在罗坊蓝田赵家辞世,享年86岁。
赵云程的同宗兄弟赵怀青先生为其作诗悼念:
七言排律·哭云程兄
同宗并辈结诗俦,羊去羊来十二秋。
玉种蓝田逢世乱,军从黄埔抗倭投。
红红火火都成怯,雨雨风风总化愁。
三老长吟开乡土,二仙远去饮琼楼。
曾经遍体伤千劫,剩有深林垒一抔。
难卜合冲刑克害,干支轮转过云浮。
赵云程与赵昌彦两兄弟在抗战中并肩作战,不仅为罗坊人民带来了荣耀,也是赵氏家族的骄傲。虽然他们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为国捐躯、保家卫国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怀念这些英勇的英雄,向他们致敬,愿他们的精神永不消逝。
(本文作者在采写过程中,走访了六位当事人,历时十多天。由于时光流逝,与赵云程同时代的人大多已经去世,幸好赵云程的侄子辈热情地提供了帮助,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和真实,借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甘道友
奉新罗市人,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曾在《中国企业家报》、《法制周报》等报刊任职记者。出版有《那远去的日子》、《长城能推倒吗》、《活在当下》等专著,并为中国新文学转型协会、中国民间故事协会、宜春作家协会会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