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孙中山先生在前往美国的前夕加入了檀香山的洪门“国安会馆”,并获得了“洪棍”这一头衔。很多人对此感到疑惑,认为洪门是一个“黑社会组织”,不理解为何孙中山会降低身份加入其中。然而,实际上这是一种对海外洪门的误解。
洪门,作为清代的秘密会党组织,是一个广泛的统称。以广义来说,大家熟知的“天地会”、“三点会”和“哥老会”等都属于洪门的一部分。至于洪门的起源,存在不同的说法。《教会源流考》认为洪门是明末遗民因不忍中原人民的苦难而组成的秘密社团,其宗旨便是“反清复明”。“洪”字来自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洪武”。
这个说法较为流传,但现代学者经过考证后认为其不够可信。因为在清代,异族政权对于秘密会党有着极大的打压,从康熙年间开始,民间私自结社便成了死罪,乾隆帝更是采取了大规模的肃清行动,抓捕了大量会党成员,力求根除洪门的势力。现代学者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对天地会的起源故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各地会党之间的说法不同,但成立的时间基本可以追溯到康雍年间。这意味着“明末遗民”这一说法并不成立,因为在那个时期,谁会用“反清复明”来传承呢?
尽管洪门的起源尚未有确凿结论,但反清复明的理念确实从乾隆年间开始逐渐流传开来。清朝末年,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秘密会党在各地迅速发展,而华人劳工的第一次大规模海外输出也发生在此时,许多华人移民来到北美和南洋艰苦谋生。在这个过程中,华人们为了自保,纷纷组成了各种形式的海外洪门组织。类似的现象不仅在华人中存在,意大利人曾在美国结成黑手党,而爱尔兰移民则创建了臭名昭著的死兔帮。这些外来移民在异国他乡的结社行为反映了普遍的自保需求,甚至有些团体发展成了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洪门的组织结构是松散的,各个地方的分支称为“堂口”。当时华人从事许多高风险的行业,如采矿、掘金等,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提高生存几率。堂口之间因地盘争夺,时常发生冲突,这也让一些人误解海外洪门的宗旨为反清复明,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例如,旧金山的致公堂宣称该名称起源于“保皇党反对清朝”,然而该堂自19世纪50年代起便已存在,保皇党却要等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才开始出现。
旧金山是当时重要的华人聚集地,也是亚洲与美洲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旧金山致公堂成立最早,势力庞大,也是最早走上合法化道路的堂口之一。1892年,檀香山的洪门与旧金山致公堂结盟,关系日益密切。孙中山先生在1904年赴美宣传革命前夕,受到舅舅杨文纳的劝说,在钟国柱的介绍下加入了檀香山洪门“国安会馆”,并被授予“洪棍”头衔。至今,这些有关孙中山加入洪门的档案仍然保存在檀香山国安会馆,成为镇馆之宝,若有游客到此旅游,也许还能看到这些珍贵的资料。
“洪棍”一职负责掌刑罚,相当于元帅的地位。孙中山先生在此职务上的经历,甚至让一些地方的洪门(如台湾)将“洪棍”作为最高领导人的称号。加入洪门的原因,孙中山主要是为了建立与海外华侨的联系,尤其是为了方便在北美筹款。
孙中山的第二次北美之行发生在1904年,但这并不是他的第一次访问美洲。实际上,孙中山第一次前往北美是在1896年,当时广州起义失败,革命事业遭遇挫折,他急于寻找海外华侨的支持。然而,这次美国之行却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效。许多人并未理解他宣传的革命理念,把他当作疯子。根据后人的回忆,孙中山在北美的宣传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这次无果的原因,除了孙中山当时并非洪门成员、名气不大,难以与北美华人建立联系外,北美的洪门早已演变为一个自保性质的半正式组织。这些组织的成员,虽然名为洪门,但对中国的革命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孙中山后来回忆道:“当我在美洲鼓吹革命时,洪门之人起初也不明白我的旨意,我甚至反过来问他们‘反清复明’是什么,但他们大多数人无法回答。”
虽然这些洪门的组织存在诸多问题,但它们却是当时北美华人中最大的结社组织。如果想要在北美推广革命,洪门是无法绕过的关键。于是孙中山决定从内部改变洪门。为了能够获得洪门的支持,他最终决定加入这一组织,试图通过与他们的互动来推动革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