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原本占据了有利位置。然而,由于错误地任用了马谡,导致街亭失守,最终北伐失败,让人感到惋惜与遗憾。于是,有人开始猜测,如果镇守街亭的人换成了姜维,结果会不会截然不同?街亭是否还会失守?第一次北伐会否因此成功?
街亭之战的真相
事实上,许多人对街亭失守的真正原因存在误解。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巧妙地使用了声东击西的战略,出其不意地打击了曹魏,成功侵入了陇右,迫使陇右三郡投降,震动了整个天下。就在此时,曹魏的援军也即将赶到,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威胁,诸葛亮决定派遣一位大将守卫街亭,以抵挡曹魏援军的进攻。
诸葛亮宣布作战计划后,马谡立即请命,主动要求去镇守街亭。其实,诸葛亮最初并不打算选择马谡,因为虽然马谡才智出众,但缺乏实战经验,诸葛亮担心他无法胜任。然而,由于蜀汉实在缺乏能人,而街亭的防守任务相对简单,仅仅是建立防线,避免敌人突破,于是诸葛亮最终决定让马谡去执行此任务。为了打消将领们的疑虑,诸葛亮要求马谡立下军令状,确保他尽职尽责。
原文中,诸葛亮曾对马谡说:“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马谡则豪言道:“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又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诸葛亮严肃回应:“军中无戏言。”马谡表示愿意立下军令状,最终诸葛亮同意了他的请求。
诸葛亮让马谡立下军令状后,正式决定派遣他出战。此外,为了确保马谡能顺利完成任务,诸葛亮为他准备了三道“保险”。
第一道保险:王平
为了增强马谡的胜算,诸葛亮不仅派给他两万五千兵力,还安排了经验丰富的王平前去协助。王平擅长防守,诸葛亮特意叮嘱他,守住街亭要选择要道,不让敌军轻易突破。同时,诸葛亮也透漏给马谡此次任务的核心目标——不是击败魏军,而是稳住街亭,拖延魏军援军的到来,等他收拾完陇右再来决战。
第二道保险:高翔
尽管如此,诸葛亮依然感到有些担心。毕竟,马谡是第一次担任指挥官,经验尚浅。为了增强保障,诸葛亮又派出了高翔,指示他驻守街亭东北的列柳城,以便随时支援马谡。
第三道保险:魏延
在安排了高翔后,诸葛亮依旧没有完全放心,他决定再派魏延去支援马谡。魏延曾因骁勇善战被誉为蜀中第一猛将,尽管他起初对此安排有所不满,但最终还是服从了命令,带兵出征。
从诸葛亮的安排来看,他已经尽力为马谡提供了有力的支援,确保了他有足够的兵力与资源,只要马谡按计划执行,街亭的防守应该不会有问题。然而,马谡的轻敌和过于自信,让他最终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他忽视了诸葛亮的建议,将军队带到了山上,结果被司马懿截断水源,导致了惨败,街亭失守的局面由此发生。
高翔和魏延的援助
许多人对此感到疑惑:既然诸葛亮安排了高翔和魏延支援马谡,那么在街亭失守后,他们为什么没有及时救援呢?实际上,在马谡战败后,魏延和高翔都立即出兵前往援助,魏延更是成功地指挥军队重新夺回了街亭。
原文中提到,魏延挥刀纵马,直取张郃,张郃见状回军逃跑,魏延紧追其后,最终成功地重新夺回了街亭。然而,在夺回街亭后,魏延同样犯下了轻敌的错误。他没有选择稳守,而是继续追击魏军,结果被司马懿设伏,遭遇重创,最终被迫撤退。此后,街亭再也没有被成功夺回。
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街亭失守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防守点的战略位置或资源,而在于守将们的过于轻敌与冒进。若他们能够听从诸葛亮的命令,稳守防线,而不是一味求战,街亭是完全可以守住的。
如果换成姜维,街亭会如何?
那么,如果当时是姜维负责守卫街亭,结局会不会不同呢?实际上,姜维的能力和性格使得他能够坚守街亭,不让它失守。原因有两个:
第一,姜维非常尊重诸葛亮
姜维对诸葛亮极为尊敬,尤其是在投降蜀汉后,诸葛亮对他进行悉心指导,并将自己的军事思想传授给他。因此,姜维深知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并且会严格按照指示行事,不会像马谡和魏延那样轻易冒进。
第二,姜维擅长防守
姜维本身具有非常出色的军事才能,特别是在防守方面。例如,在一次与魏军的对抗中,姜维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并成功反击,展示了他强大的防守能力。此外,姜维也曾在冀城成功抵挡魏延的进攻,充分展现了他作为守将的能力。他不轻敌,不冒进,始终保持冷静,确保了防线的安全。
如果姜维守卫街亭,他绝不会像马谡一样轻举妄动,带兵上山;也不会像魏延那样在夺回街亭后继续追击魏军。姜维一定会坚守防线,避免一切可能的危险和突袭,从而确保街亭的安全。
结语
如果换成姜维来守卫街亭,街亭肯定不会失守。魏延的经验教训已经表明,过于轻敌和冒进是街亭失守的关键因素。姜维无论是在作战中遵循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还是在防守时的老练,都使得他在这场战斗中更加稳重和成功。由此可见,若换成姜维,街亭的防守将会无懈可击。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