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污”这个词,五千年来,一直层出不穷,清朝时期,最出名的自然就是和珅了。
但其实在清末时期,还有位大贪官,甚至为了自己的存款,导致国家败亡,无数人因此丧命,而这个大贪官,正是李鸿章。
其实“贪污”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就在今年“首虎”张永泽,厅长佘治平,赵正永,李文喜等人落马,这是被我们所查处的贪官,在社会的角落里经常发生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
从古至今,贪字几乎是所有官员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清末大臣李鸿章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大家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说甲午战争的结束与其密不可分,因为他吃了一颗枪子,所以清政府少赔了一亿两白银。
而“鹰派”戴旭教授却表示,若不是李鸿章在主和,
我们本不必签订如此屈辱的《马关条约》,是因为李鸿章的银子都存在了日本的茶商和煤矿公司
,所以他不敢打,也不想打,只想签了条约草草了事,那么今天我们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又该如何去看待历史?
“鹰派”戴旭又是何许人也?
“鹰派”这个词,很多人都只是听说过,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
其实“鹰派”只是对于一些激进人世的代名词而已,其含义是指一些态度强硬的人士所形成的的群体。
就好比清末时期,对于西方列强以及日本,主战派就可以算作“鹰派”,
而李鸿章的求和派,则被称之为“鸽派”。
其实各国都有一些鹰派代表,但正是这些敢说敢做的人存在,才能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改善问题。那么戴旭又是什么人?
为何他敢于对历史进行如此大胆的评判?
戴旭绝对算是,当代军事理论队伍里颇为重要的一员,
他敢说、敢言、善于思考,对于各类事件更是有理有据,直戳痛点。
据港媒报道,戴旭曾抛出一些富国强兵论,受到中国外交部和军内亲美派联合打压,纷纷指责戴旭让美国盟友和日本兄弟受到了惊吓。
那么这位“网络红人”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份,才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大众面前讲述事实?
1964年,在河南省的民权县,戴旭出生了。
由于当时是刚刚建国,很多人都沉浸在此前的战争观念中,于是许多孩子从小的目标,都是成为一名军人,
日后可以保卫国家,也正是这样的思想,16岁的戴旭在山西运城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军人。
而他真正出名,是在2011年时,在网上的一篇《说公知论公知,谁是公知》一文出现在公众视野。
由于服役于部队以及自身对于历史文化、时事政治的了解,他发表了几部著名书籍及文章,那么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空军大校,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的看法。
说到李鸿章,我们首先就会想到洋务运动、北洋水师、甲午海战以及《马关条约》,
而他的身后,正是那位祸害了大清朝的老佛爷,幕后掌权者慈禧太后。
究其根本,
清政府历史上出名的几场战役,平壤之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等最终战败的原因在哪?
首先就是百姓对国家失去了希望,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贪腐之风盛行,百姓民不聊生。
在这样的国情下生活,不揭竿而起就已经是最大的仁慈,
而清政府由于是封建王朝,对于人民更多的是奴役,所以民心早已丧失殆尽。
其次是军需物品、财政方面的亏空,而这就要归功于清末的真正掌权者“慈禧太后”。
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是清朝同治、光绪时期的真正掌权者,前后掌权近半个世纪。
讲手腕,慈禧的确有一些,但基本都是后宫之术,比如杀害哪个妃子,或是铲除异己、争风吃醋,这种手段慈禧是轻车熟路。
例如同治年间,在奕訢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
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
随后大力发展军用民用工业,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一个政权的覆灭与管理者的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在另一方面可以说慈禧太后的做法直接加速了清政府的倒台。
“火烧圆明园”这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在初中历史课本里就占了很大篇幅。
不得不说,圆明园是一件美丽的工艺品,是我国近代文化艺术的体现。
但圆明园的前身圆明三园,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华丽,是经历几次扩建及修缮才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名园胜景。
在这之中慈禧太后又占据了必不可少主要因素。
1873年同治帝亲政后,苦于摆脱慈禧的干预,便一直在想办法,
不过慈禧可不是武则天,只是一个沉迷奢华享乐的小女人而已。
于是同治帝二话不说,开始为其修缮颐和园,就算是资金紧缺,圆明园又损毁严重,但同治帝仍坚持开工,甚至将反对大臣全部革职。
再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
北洋水师在黄海中又损失惨重,但对于小女人而言,打仗怎么能耽误生日派对呢?
于是在慈禧的授意下,同李鸿章一起打压主战派,
而那些合心意的求和派,则成了慈禧眼里的“舔狗”。
既然北洋水师打不过,那就干脆不打,于是便挪动军费,为慈禧摆宴。
但由于朝野上下还是有人主战,所以慈禧也不敢太过唱反调。
于是生日庆典的规模只能被迫缩减,就算此时大连与金州等地相继沦陷,慈禧也不看在眼里,毕竟在封建社会时期,整个国家都是皇家的,丢失几块地而已,并不算什么。
只要自己能继续享有荣华富贵,百姓生死又算得了什么?
于是就在旅顺港守备艰难抗敌的时候,他们的主子慈禧,则在寿宁宫开开心心地过着她的六十岁寿辰。
光绪二十一年(1985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实如果说,此时的慈禧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不一心痴迷于权利、享乐,而是大力的发展工业,注重军事力量,或许清政府的灭亡不会那么早。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部分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救亡图存发起了维新变法,可此时的慈禧却担心强国会脱离控制,强行将军权、人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如此愚昧腐败的思想之下,最终清政府的倒台是不可避免的。
而此时不仅是慈禧发愁,她身边的大红人李鸿章更是进退两难。
对于李鸿章而言,有的选择是身不由已,而有的选择则是正合其意
。
历史上对其评价褒贬不一,若是不论贪污受贿这一点,其实他也算有所作为。
李鸿章年少聪慧,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道光二十年(1840年)便考中秀才,更是于道光二十七年高中进士。
“范进中举”大家是否有所耳闻,此典故出自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范进54岁高龄仍以“童生”身份赶考,并在中了举人之后作出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举动。
虽有些夸张的成分存在,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应试的艰难。
李鸿章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一步一步爬上政治舞台,足以证明他过人的头脑。
而此时,他的身份仅仅只是个书生。
道光三十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在如此世道不平的年代,他开始逐渐显露他的军事天赋,
1854年李鸿章先后随周天爵、吕贤基等清廷大员与太平军、捻军作战。
并于次年被赏带知府衔,一年后论功赏加按察使衔,对于一个懂得审时度势的聪明人来说,爬上高位并不难,短短数年,李鸿章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于咸丰九年认识了晚清重臣曾国藩,这意味着他爬上了清政府权利的最高层。
曾国藩性子优柔寡断,而李鸿章作风过段明快,所以常常是李鸿章在旁帮其决策。
咸丰十年,李鸿章受命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支自己组建的军队,也将是他战无不胜的利器。
在李鸿章的带领下淮军入沪,并参与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等恶战,并在以后的数年间完成了平定天国、出击捻军等各项任务。
领兵作战过程中,李鸿章意识到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
列强的威胁都来自海上,于是他提出“海防论”积极建立现代化海军。
在他的推动下,北洋水师逐渐成型,虽号称“亚洲第一舰队”却因清政府的内耗使得海军建设处于停顿、倒退的困境。
一次次的败仗,以及慈禧前怕狼后怕虎的慌张,
使得清政府不断地求和,求和的结果便是割地赔款。
晚清在慈禧的统治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而最具代表性的《马关条约》正是由李鸿章作为代表与日本签订的,这也正是后世对其进行指责的关键点
。
李鸿章之所以劝慈禧求和,主要原因并不是惧怕战争,而是怕“没钱”。
在清末时期,贪污腐败盛行,李鸿章作为慈禧身边的首席军师,更是贪污到了极致。
当时李鸿章贪污了4000万两白银,但惧怕清政府查出自己贪污的事实,于是便把这些钱存到了日本。
所以可笑的就是,如果此时李鸿章同意开战,那么这4000万两白银可就没了着落,所以为了一己私利。
李鸿章还是建议慈禧求和,在表面上看是清政府无力还击,
可实际上这个求和更像是李鸿章在祈求日本,不要私吞我的财产。
1895年2月18日,李鸿章被慈禧任命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山口县议和。
尽管作为全权大臣并在吃了败仗的前提下,清廷允许其自行做主进行割地赔款,但作为一个中国人,自然是希望能争取到最大利益,所以进行了反复三次谈判,但双方意见并不统一。
而在这个时候日本军队并没有撤军,所以李鸿章内心也是很焦急的。
在这种僵局之下,一次刺杀改变了局面,
李鸿章在谈判后回住处的途中,遭遇了小山丰太郎的刺杀,俗话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此次刺杀使日本处于舆论中心,他们不得不停止侵略,撤军回国,并在之后的谈判桌上显得底气不足。
所以这也就是有人说李鸿章挨了一颗枪子,为朝廷省了一亿两白银。
但就当时的情况看,谈判本就是讨价还价的过程,没有人敢说如果不发生刺杀,清廷就一定要赔偿三亿两,只能说,这一枪直接导致了日本的退兵。
所以在历史上,李鸿章还是有一些作为的,对于国家大事,李鸿章虽然会尽可能地为国家争取利益。
可一旦涉及到私人财产时,国家利益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并不能说明是李鸿章卖国求荣,而是在那个混用政府的统治下,所有人第一个想到的只有自保。
自私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清政府已然靠不住,国外列强更是无法敌对,再加上全国上下所有官员都在贪污。
如果此时自己做一个清官,必然会遭到群起而攻之,面对这样一个没有希望的政府,谁又会甘愿肝脑涂地呢?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出现后,一切发生了质的转变,为了为了民族和国家,没人在乎钱多钱少,没人在乎生活是否富足。
就算是小米加步枪,也能让我们击退侵略者,打跑反动派,而这正是人民的力量。
人民之所以如此拥戴共产党,那是因为党和领导人的出发点,始终都是人民和国家,就像毛主席提出的那句话“为人民服务”。
这才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改的初心,而这五个大字,也时刻刻刻在每一个机关单位的门口,作为警示,让每一个共产党人知道党的初衷。
正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清政府如此的奴役百姓,最终只能落得覆灭的下场,老蒋同样是权术高手。
但他却失去了民心,只有将人民的利益摆在最前方,才能赢得人民的爱戴,这才是共产党人打赢抗战,打赢解放战争的真正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