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朱棣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把姚广孝递交的最后一份奏折交给了自己的孙子朱瞻基。姚广孝在这份奏折中预言了明朝国运中的三大巨变,并推算出,未来百年内将发生三次重大变革:辛丑年,龙飞天际,太子突然去世;庚寅年,龙战于野,血染大地;甲午年,亢龙有悔,仇杀无止。每一次巨变的背后,实际上都与朱家人之间的权力斗争息息相关。
所谓的“第一变”,正是明朝开国以来朱家第一次发生的血腥政权更替。这一变故被姚广孝形容为“倒覆江山于陛下”,其中“陛下”指的便是明成祖朱棣。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共有26个儿子,太子朱标去世后,继承皇位的最有可能人选为二皇子、三皇子和四皇子。二皇子朱樉在担任藩王期间,行事残暴,导致他因道德败坏在朱标去世后三年被三名仆人毒死。而三皇子朱棡,起初脾气暴戾,曾因责骂厨师而遭到朱元璋的严厉训斥。朱元璋警告他:“23年来,不论谁犯错,都受过惩罚,唯独不敢惩罚厨师。你今天若对厨师不好,他们可能随时在你的饭菜中下毒,致你于死地!”这一番话让朱棡大为震惊,他从此痛改前非。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后,按年龄和德行推算,朱棡理应是最有资格继位的继承人,紧随其后的是朱棣。然而,在朱允炆登基前,朱棡便病故了。因此,朱允炆最大的威胁,不仅是叔叔们,尤其是燕王朱棣。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终于攻破南京,推翻了朱允炆,成功篡位。
这一切的血腥过程正是姚广孝所预言的“第一变”。朱元璋身边有一位机智过人的谋士刘伯温,而朱棣则有了奇僧姚广孝的辅佐,他们的命运注定与帝位相连。相比之下,朱允炆无论从年龄、经验还是胸怀来看,都无法担得起大明江山的重担。
“第二变”中的“龙战于野,血色玄黄”这一典故来源于《周易》,曾被司马懿与曹爽使用过。姚广孝这样解释:“主兄弟争于室,溅血禁中”,这次血腥清洗正是朱棣亲手种下的恶果。朱棣以藩王身份,发动了对侄子的反叛,推翻了自己的亲侄子,意图将储君之位传给自己的孙子朱瞻基。朱棣其实内心深知,这份江山得来并不容易,他的长子朱高炽健康状况不好,随时可能丧命。当年靖难之役时,二儿子朱高煦和三儿子朱高燧一直陪伴在父亲身旁。朱棣曾私下对朱高煦说:“太子身体虚弱,你要多努力!”但朱高煦虽然拥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却不是一个适合治国理政的君主。因此,朱棣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朱高炽,也间接决定了孙子朱瞻基继位。这个决定最终引发了朱高煦和朱高燧的联合反叛。在一场场的挑衅后,朱瞻基最终将朱高煦囚禁在铜缸中,活活将亲二叔煮死,朱高煦的子孙们也未能逃脱厄运,尽皆被满门抄斩。
对于皇室来说,争权斗争一直是你死我活,生死之间没有太多妥协。姚广孝所预言的“第三变”终于在朱瞻基的后代身上上演,特别是在他两个亲儿子朱祁镇和朱祁钰之间,关于皇位的争夺,血腥无比。朱瞻基继位时,年仅26岁。尽管英年早逝,在短短的十年间,他就去世了,皇位传给了长子朱祁镇。朱祁镇在位期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土木堡之变”。作为明朝皇帝,他亲自出征却在瓦剌被俘,囚禁了整整一年。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朝廷的动荡,而朱棣当年也是在对瓦剌的战争中死去,朱祁镇却显得过于自信,最后连瓦剌也不再需要他了,一年后他被归还给了明朝。朱祁钰临危受命成为新帝,然而他并不打算轻易放弃权力,将亲兄弟朱祁镇囚禁了七年之久。期间,朱祁镇在极度的恐惧与孤独中度日,他的囚室大门上锁,窗户被灌上铅,食物只能通过狗洞送进。七年后,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基,废除朱祁钰为郕王。朱祁钰不久后神秘死去。那些曾支持朱祁钰的臣子们,也都迎来了与靖难之役时类似的结局。特别是名臣于谦,他忠心耿耿,死后却被朱祁镇下令处死,抄家时才发现,他的家中一贫如洗。于谦的死让民众悲痛欲绝,天象也为之剧变。
“仇杀无尽无期”正是指从朱棣篡位那一刻起,朝廷内外的杀戮便如潮水般不断涌来,无法止息。姚广孝所预言的这三大巨变,尽管来源于影视剧《大明风华》,但无论如何,他的预言与实际历史是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通过对这些历史暴力夺权的演绎,影视剧再现了那个血腥的时代。最终,得以掌权者才有发言权,失败者或许未必会死,但他们的命运常常比死亡更为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