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这一脉之所以能够延续到晚明,得益于两个原因:徐家人会站队,能够同时几面下注。
六国公的家族包括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以及卫国公邓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国公的离世时间。徐达去世于洪武十八年,李善长是洪武二十三年,常茂在洪武二十四年去世,李文忠则是洪武十七年去世,冯胜死于洪武二十八年,而邓愈则是在洪武十年离世。
其中,韩国公李善长因牵扯进胡惟庸案被朱元璋除去。郑国公常茂之所以获得国公封号,主要是因为朱元璋对他父亲常遇春的深厚感情。然而,常茂后来与冯胜发生争执,逐渐失宠,最终被剥夺了兵权并削去了爵位,沦为闲散之人。此后,常茂的弟弟常升被封为开国公,但常升的结局却有两个版本,一种说法是因卷入蓝玉案而在洪武年被杀,另一种说法则是他在建文年与朱棣北军作战时阵亡。
曹国公李文忠自然死亡,但他的儿子李景隆在建文年协助朱允炆对付朱棣,兵败后受到朱允炆的追责。建文四年,朱棣攻占南京时,李景隆竟然背叛了朱允炆,向朱棣打开城门。结果,李景隆在永乐二年被朱棣削爵软禁。
宋国公冯胜掌握兵权,与朱元璋的儿子关系密切,而朱允炆年幼无权,后因蓝玉案的爆发,冯胜成为朱元璋猜忌的对象,最终被赐死并剥夺了爵位。卫国公邓愈则自然去世,但他的儿子邓镇因为与李善长联姻,卷入胡惟庸案,被朱元璋杀害。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公家族的断裂大多源于皇帝的猜忌或因参与政治斗争站错了队。
那么徐达一脉呢?
徐达去世于洪武十八年,这一时间恰好避开了洪武二十年以后激烈的政治斗争。因此,徐达能够像李文忠和邓愈一样自然地离世,没有受到政治动荡的波及。徐达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徐辉祖、次子徐膺绪、三子徐添福(早夭)、四子徐增寿。
三子徐添福早逝,暂时不提。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并且成为了朱允炆的忠实支持者。为了帮助朱允炆对抗朱棣,徐辉祖可谓操尽了心。可惜,在朱棣登基后,徐辉祖并未被杀害,但一直被软禁在家中。
徐增寿则是朱棣身边的暗中支持者,曾多次影响朱允炆的决策,为朱棣的靖难战争立下了大功。朱允炆登基后,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敌意,最终亲手将其刺杀。然而,朱棣继位后,还是封其后代为定国公,确保了家族的荣光。
次子徐膺绪则巧妙地保持中立,既没有站在朱允炆的一边,也没有选择支持朱棣。作为一个典型的中间派,他在两派之间游走,成功避免了任何可能的危险。
除了这四个儿子,徐达还有四个女儿,其中最为人知的便是长女徐氏。徐氏嫁给了朱棣,成为了徐皇后。在朱棣发动靖难时,徐氏始终坚定支持丈夫。北平城被李景隆围困时,徐氏亲自登上城楼,组织妇女们协力抗敌,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与决心。朱棣登基后,两人依旧恩爱如初。
徐家为何能够延续至晚明?
由此可见,徐家的政治操作堪称惊人。长子徐辉祖站在朱允炆一方,支持建文帝;四子徐增寿与长女徐氏则站在朱棣一方,支持靖难;而次子徐膺绪则巧妙地保持中立,始终处于局势的最有利位置。不论朱允炆最终胜出,还是朱棣胜利,或者双方达成和解,徐家都能够在局势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因此他们的爵位才得以延续到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