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的过程,充满了血与火的征战。对于秦国来说,最艰难的一战莫过于攻灭赵国。赵国的强大防御墙便是李牧,这位北方汉子,长期驻守雁门关,凭借一己之力屡次打击匈奴,守卫了边疆十几年。当赵国的廉颇被排挤出军队后,李牧便成为了赵国军中的顶梁柱。即便是秦国的名将王翦,也未能轻易突破李牧的防线。如果没有郭开的背后算计,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可能会迟缓很多年。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探讨一下秦国如何逐步攻灭六国,特别是赵国的顽强抵抗。
公元前236年,嬴政派遣王翦、桓齮、杨端和三位大将进攻赵国的邺城。虽然他们成功夺取了周围的九座城池,但始终未能攻下邺城。为了攻破这座坚固的城市,王翦再次发动攻势,率领精锐部队突击“阏与”,仍然未能成功。首次出征不利,让王翦焦急万分,他开始重新整顿军队,选拔精锐,组成特战队,再次进攻邺城,最终才取得胜利。
公元前234年,嬴政派桓齮进攻赵国的平阳,斩杀赵军十万,旗开得胜。这一战令嬴政非常高兴,亲自前往前线慰问。翌年,桓齮趁胜追击,越过太行山,攻打宜安。然而,在这里,他遭遇了坚强的对手——李牧。李牧并没有急于与秦军决战,而是修筑防御工事,坚守城池。桓齮试图诱敌深入,围点打援,攻打“肥下”以引诱李牧出城,没想到,李牧却反其道而行之,偷袭了桓齮的老巢。桓齮回师救援,又中了李牧的埋伏,结果一败涂地,从此在历史上消失。
由于赵国的顽强抵抗,秦国的进攻让韩国感到压力山大,最终,韩国主动向秦国称臣,成为秦国的藩属国。韩国的南阳太守腾投奔秦国,并被任命为“内史”,这位“内史”腾成为了秦国京师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类似于北宋的“开封府尹”。
公元前232年,秦国第三次进攻赵国,采取了兵分两路的战略,一路自邺城北上,一路从太原南下,打算包围邯郸。李牧让副将司马尚守卫邺城,自己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北上与秦军对抗。在“番吾”一战中,李牧凭借出色的指挥,将秦军狠狠击退,直接打出了赵国境外。
三次攻打赵国未果,嬴政开始另辟蹊径,派内史腾攻打韩国。内史腾是韩国人,熟悉地形,他直接渡过黄河,成功攻占了韩国的都城新郑,并俘虏了韩王安,韩国成为秦国灭掉的第一个国家。
公元前229年,嬴政再次派王翦、杨端和带领两路大军进攻赵国。由于李牧的强力防守,王翦一整年也未能攻破赵国防线。于是,王翦采取了更加阴险的手段,他贿赂赵国丞相郭开,利用郭开的贪欲,成功策划将李牧调离战场。郭开向赵王迁进言,指责李牧有谋反之心,赵王迁疑虑重重,最终下令将李牧除掉。李牧被害后,王翦轻松突破了赵国的防线,攻占了邯郸,俘虏了赵王迁。
嬴政听到邯郸城破的消息后,亲自赶赴现场。这座城市是嬴政的故乡,他并非只是为了巡视,而是怀着复仇的情感。当年羞辱过嬴政的人,最终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虽然赵国灭亡,但仍有一部分赵国贵族不甘心投降。公子嘉带领一部分亲信逃到代地,自立为“代王”,并与燕国结盟,继续抗秦。然而,燕国的太子丹意识到,凭燕国的国力,单靠正面交锋根本无法抗衡强大的秦国,于是策划了一次刺杀行动,派荆轲刺杀秦王。遗憾的是,刺杀未果,反而激怒了嬴政。嬴政决定派王翦进攻燕国,燕王喜在逃亡途中,向代王嘉求助。代王嘉建议他杀掉太子丹,认为这样秦国必定会撤兵。虽然这是一个非常激进的提议,燕王喜最后还是同意了。太子丹被杀,秦国果然停兵,但这一切背后暗藏着更大的权力斗争。
秦国没有再追击燕国,原因不仅仅是太子丹的死,而是当时秦国内部发生了三件大事。首先,原韩国都城新郑爆发了叛乱,嬴政需要平叛。其次,丞相昌平君因不同意攻打楚国而被罢免。最后,王翦提出退休,决定告老还乡。两位重要人物的离职,让嬴政面临了巨大的压力,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决策。
公元前225年,嬴政派出两路大军,一路由李信率领攻打楚国,一路由王翦的儿子王贲带队攻打魏国。王贲的进攻十分顺利,通过引黄河水淹没了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国最终灭亡。与之对比,李信在攻打楚国时遭遇了昌平君的反叛,导致了惨败。
昌平君的背叛与李信的失败,让嬴政再次召回了老将王翦。王翦提出了高达60万兵力的要求,嬴政咬牙答应,亲自为王翦送行,并叮嘱他肩负起秦国未来的命运。果然,王翦带领大军迅速攻占了楚国的都城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随着楚国的灭亡,秦国逐步完成了对六国的征服。
公元前222年,王贲进攻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灭亡,代国也随之覆灭。山东六国中的五个已经灭亡,最后只剩下齐国。齐国因为长期不参与秦国的争斗,轻松度过了数十年的和平时期。然而,当其他六国纷纷覆灭时,齐王建也意识到了危机,急忙派兵守卫边境,但为时已晚。齐国的军备早已落后,最终,王贲轻松攻入齐国的都城临淄,齐国灭亡。
秦国统一后,嬴政感到“秦王”的称号已无法体现自己的霸业,于是他自称“皇帝”,并规定自己为“始皇帝”,为后代树立了传世的帝制体系。然而,嬴政或许没想到,他所创建的庞大帝国,竟然在其儿子登基后仅存二世便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