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朝迎来了短暂的“中兴”时期,其中最为关键的功臣便是曾国藩。他作为一位文人,能指挥大军并取得辉煌的胜利,离不开湘军中庞大且优秀的人才队伍的支持。据统计,湘军中涌现出了15位总督和14位巡抚,此外还有大量提督、总兵和布政使,足见曾国藩在识人用人方面的独到眼光。他自己曾言:“用人一节,实为万事根本。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同治十年,年事已高的曾国藩再度被委任为两江总督,临危受命。虽然清朝表面上风平浪静,但背后暗流汹涌,西方列强时刻虎视眈眈,而他自己也感到时日无多。意识到这一点后,曾国藩写信给自己的得意弟子李鸿章,邀请他来江宁面谈。李鸿章非常敬重曾国藩,收到信后急忙赶往江宁。当两人见面时,曾国藩显得格外高兴,仿佛病情也因此好转,与李鸿章热烈讨论起国家的前景和人才的重要性。谈话结束时,李鸿章询问,今后哪些人是可以任用的大才,曾国藩伸出手,提到了五个顶尖人物。
其中,左宗棠虽然与湘军并无直接联系,且两人与曾国藩的私人关系较为疏远,但曾国藩依然出于公心推荐了他。左宗棠出生于湖南湘阴,年轻时屡试不第,但他并未因此气馁,而是转向实务学问,渐渐积累了深厚的学识,且自信满满,自称为“今亮”,意思是自己是当代的诸葛亮。
太平军围困长沙时,左宗棠应同乡郭嵩焘的劝说,加入了湖南巡抚张亮基的队伍,协助坚守长沙,成功稳定了湖南局势。张亮基离任后,左宗棠又辅佐新任巡抚骆秉章。在那时,尽管省会长沙得以保住,其他地区却已陷入太平军的掌控,许多农民因生活困苦而起义,局势岌岌可危。左宗棠日夜操劳,不仅筹划军事行动,还负责为湘军提供粮草,工作繁重且复杂,但他将一切处理得井井有条,骆秉章对他非常信任。尽管性格刚烈,左宗棠曾因与永州镇总兵樊燮发生冲突,险些招来杀身之祸,所幸得到湘军高层的支持,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左宗棠的军事才华在太平军攻占江南后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他通过招募乡勇,协同湘军作战,逐渐崭露头角。在曾国藩的推荐下,他出任浙江巡抚,带领湘军剿灭太平军,收复浙江全境。随后,他升任闽浙总督,并在消灭太平天国残余部队后,建立了马尾船厂和船政学堂,为福建水师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西北局势动荡的背景下,左宗棠被委任为陕甘总督,成功平定陕甘动乱,随后在同治十二年彻底消灭了叛军,确保了国家的西北防线安全。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防形势,左宗棠提出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策略,并通过自筹粮饷的方式,解决了西征的补给问题。最终,他带领大军收复了新疆,成功击败阿古柏,巩固了西北边疆。
彭玉麟是曾国藩的得力助手,湘军水师的创建与发展离不开他的指挥。刚加入湘军不久,彭玉麟便在衡州参与了湘军水师的建立。湘军水师的第一次胜利就是在他的指挥下取得的,这场战斗采用了火攻,成功打破了太平军的封锁。岳州之战后,彭玉麟的指挥才能逐渐被认可,他参与了湘军陆师的配合,收复了武昌,并在战斗中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当湘军水师面临太平军的强大反扑时,彭玉麟坚守原定战术,并成功破敌。随着战争的推进,湘军水师连续攻克了多个重要城市,最终锁定了天京,切断了与外界的所有联系,使得太平天国宣告失败。彭玉麟的杰出贡献不仅为湘军赢得了胜利,也使得长江水师的建立成为历史的必然。
郭嵩焘与左宗棠同为湖南人,年轻时他屡次落第,经历了多次人生挫折。然而,当太平军入侵湖南时,郭嵩焘看到了重振国家的机会,主动寻求曾国藩的支持,最终成为湘军的重要谋士。他在筹集军饷期间到上海,接触到西方先进的军事思想,开始倾向于洋务派的理念。
几年后,郭嵩焘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并因得到了重臣肃顺的赏识进入了南书房,深得咸丰帝的器重。然而,由于缺乏实际的外交经验,他在与僧格林沁的冲突中犯下了错误,导致他一度被降职。直到同治帝即位后,郭嵩焘才重新获得机会,担任了重要职务,并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外交大使。他通过与英国的交涉成功捍卫了中国的利益。
郭嵩焘的外交经历标志着中国在现代国际事务中的崭露头角,尽管他在国内外经历了许多争议,但他坚守的原则和对西方制度的深刻理解,使他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这些历史人物尽管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复杂局面,但他们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功绩不仅体现在当时的国防、经济建设上,也为后来的中国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