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盛世,常有人强调“德才兼备”的重要性,甚至有时对品德高尚的人给予的赞誉远超那些有才华的人。但乱世中的情况却大为不同。三国时期,曹操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他提出只看重人才,哪怕是那些有污点、负有骂名的人,只要他们能治国理政、用兵如神,曹操依然愿意给予重用。
更早之前,战国时期的秦孝公也曾发布过《求贤令》,并且比曹操更早以此吸引贤才。为了统一天下,秦国开启了改革,商鞅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加入了秦国,带来了富国强兵的商鞅变法。
在乱世,局势复杂且多变,因此,很多在盛世时代会被唾弃的“叛徒”或“降将”,在战乱的年代却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事实上,降将并不完全相同,依据投降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无愧于心
有些武将,即便成为降将,依然能问心无愧,他们的投降并不算背叛。许多人是在主公去世后,或与主公一同投降。以蜀汉的黄忠为例,他原是长沙太守韩玄麾下的一名部将,随着韩玄一同投降刘备;再如曹魏的张辽,虽为吕布手下的部将,但吕布死后,他并没有义务为吕布殉节。类似的降将,如黄忠、张辽等,三国时期屡见不鲜。
第二类:情有可原
这类降将不同于第一类,他们的投降通常发生在主公尚存、自己被俘或身不由己的情况下。比如于禁、张郃、廖化、庞德、姜维等人都属于这一类。于禁和姜维都是在兵败后被俘而投降。庞德则是由于马超背弃了他,最初随马超投降张鲁,但在马超投降刘备时,他未能跟随。张郃的情况较为复杂,他在兵败后并未被俘,依然投降曹操,这属于介于第二类和第三类之间的情况。
第三类:一己之私
第三类降将则完全是出于个人私欲,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而投降。吕布、韩综、宋宪、魏续、孟达、夏侯霸等人便是典型的代表。吕布本身就是个变节者,韩综为满足个人欲望而叛吴投魏,宋宪、魏续等人则是在吕布死后,选择背弃主子,追求荣华富贵。文官中也不乏这样的叛徒,像张松、法正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公元241年,蜀汉的大臣杨戏写了一篇《季汉辅臣赞》,该文既赞扬了蜀汉的文臣武将,也在末尾批判了几位叛臣。文中提到的“奔臣”,即那些投降他国的将领,如糜芳、士仁、郝普、潘濬等。糜芳本是刘备的亲戚,投降东吴后,曾为南郡太守,然而在关羽北伐时,由于未能完成任务,最终选择投降东吴。关羽对糜芳的失望,也间接促使他作出了这一决定。投降后的糜芳始终备受东吴将士的轻视,尤以虞翻的讽刺最为著名。
郝普,在东吴攻占荆州时是唯一一个抵抗过东吴的太守。他曾坚守零陵,拒绝东吴的进攻,但最终还是因一封虚假的求降信而投降。虽然郝普有一定抵抗的历史,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降吴。投降后,郝普在东吴受到了较好的待遇,最终官至廷尉。
潘濬是蜀汉大臣蒋琬的表弟,投降东吴后并未像其他降将那样受辱。潘濬出身显赫,他的投降与其他叛将有所不同。他在东吴官至太常,被封为刘阳侯,其地位显赫,东吴丞相步骘甚至将他与顾雍、陆逊并列,称赞他为“社稷之臣”。
尽管四位“奔臣”投降的原因各异,但他们的最终命运却也有所不同。糜芳、士仁和郝普因为开城投降,始终为历史所唾弃,而潘濬则因其独特的身份和待遇,在东吴过得较为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