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殖民时期,英国在亚洲的扩张行为极为肆意,尤其是在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直到最终英国撤离亚洲舞台,然而它在这个地区留下的许多祸根,至今无法消除。特别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的纷争,这一切都源于当初英国在地图上随意划定的界线。这个界线不仅引发了两国间深深的矛盾,还间接影响了我国。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条界线呢?它对我国又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这条界线便是备受争议的“杜兰德线”。
阿富汗地处亚洲中西部,国土面积约为64.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220万。北界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西邻伊朗,东南与巴基斯坦几乎接壤。阿富汗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完全没有海岸线。然而,历史上,阿富汗曾经是一个拥有700多公里海岸线的临海国家,拥有自己独特的信仰与文化。但进入19世纪,西方列强开始进入工业化时代,开始争夺全球的领土。英国和沙俄两大殖民帝国自南北两方,分别向亚洲大陆推进,并在阿富汗展开了长期的博弈。
1838年,英国未能成功拉拢阿富汗,便挑起了第一次阿富汗战争。尽管阿富汗人民英勇善战,凭借险峻的地理优势,最终把英国军队赶了出去。到了19世纪70年代,英国再次发动了第二次阿富汗战争,仍以失败告终。面对两次战争的失败,英国在1893年巧妙地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派遣英属印度外务大臣莫蒂默·杜兰德与阿富汗进行谈判,单方面在阿富汗与英属印度之间划定了一条界线,并以杜兰德的名字将这条界线命名为“杜兰德线”。
这条界线全长2640公里,东起我国与阿富汗的瓦罕走廊,蜿蜒延伸至俾路支省的西南端。这条划定的边界,不仅让阿富汗失去了包括斯瓦特、奇特拉尔等在内的重要地区的主权,还使得阿富汗成为一个内陆国家。更重要的是,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普什图族人也被划分到英属印度,普什图族人以其勇猛和顽强著称,时常与外敌作战。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往来中西的商队也曾屡遭普什图人的袭击。正因如此,英国三次进攻阿富汗未能成功,普什图人的抵抗成为了其中的关键因素。
通过杜兰德线,普什图族被一分为二,导致了普什图族群之间的深刻矛盾,形成了普什图尼斯坦问题。这一问题一直延续到二战后,随着英国撤出南亚,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通过蒙巴顿方案实现分治,印巴各自独立。杜兰德线也因此成为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的分界线。然而,阿富汗始终认为英国单方面划定的杜兰德线不具备合法性,认为巴基斯坦的80%领土本应属于阿富汗。正因如此,1947年巴基斯坦申请加入联合国时,阿富汗毫不犹豫地投下了反对票。至今,这条饱受争议的界线,仍在不断激化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边界矛盾。
那么,杜兰德线究竟为何会影响到我国呢?
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我国大部分石油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口,而美国的樟宜海军基地便驻扎在新加坡,控制着马六甲海峡这个重要的国际航道。为了打破这一制约,我国必须寻求新的能源运输路径。为此,我国与巴基斯坦合作,着力打造了一条中巴经济走廊。这条走廊以新疆喀什为起点,终点则为巴基斯坦南部的瓜达尔港,长度达3000公里。北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连,南部则衔接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旦该走廊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将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
通过中巴经济走廊,我国将极大地缩短从中东地区运输石油的距离,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还能提高运输效率。此外,这一走廊的建设还将进一步促进中巴之间的贸易、人员往来,有助于两国实现互利共赢。
然而,这条战略性走廊的建设并非没有挑战。由于该走廊贯穿巴基斯坦南北,且与杜兰德线的边界距离极近,走廊的部分路线不可避免地会经过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的白沙瓦。白沙瓦位于伊朗高原之上,地理位置接近杜兰德线,面积约为125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大部分为普什图族人。作为历史上连接中亚、西亚与南亚的重要商贸城市,白沙瓦在冷战时期曾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的重要军火市场,并且是美国支持阿富汗抵抗苏联的后勤基地。如今,这里依旧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边界贸易重镇,然而由于杜兰德线的存在,历史上的白沙瓦曾是阿富汗的领土,却被划入了巴基斯坦版图。白沙瓦如今的冲突和动荡,部分源自于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也成为我国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一个隐患。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我国并未放弃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2020年,巴基斯坦政府批准投资68亿美元对巴基斯坦一号铁路干线进行升级改造,并交由我国进行建设。这条铁路干线将从巴基斯坦南部的卡拉奇出发,经过木尔坦、拉合尔、伊斯兰堡等重要城市,最终抵达白沙瓦和哈维连。哈维连被规划为巴基斯坦铁路网最北端的重要站点,未来将与中巴边境口岸对接,进一步促进两国间的货运与人员流动,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奠定基础。
去年11月,中巴两国在联合声明中再次确认了这一项目的进展,并表示将加快推进建设,尽管杜兰德线等边界问题给工程进度带来一定影响,但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项目,中巴经济走廊的顺利建成已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