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晚清那些重臣,真的为了大清考虑的话,为何不效忠年轻的光绪呢?
创始人
2025-09-06 01:32:12
0

在晚清这一漫长的时期中,有若干汉臣的确在延续大清这艘破船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人均为洋务运动的代表,积极支持向西方学习,因而给大清带来了不少有益的变革。然而,他们大多隶属于慈禧的势力,尽管在表面上对光绪皇帝表现出礼貌与尊重,但这与他们心中的实际考量大相径庭。通常而言,慈禧虽然年事已高,却仍在掌握权力,而光绪则是未来的希望。这些长期在仕途上沉浮的老臣们深知此理:一朝天子,必有一朝臣,待到慈禧去世,光绪根本无需依赖他们。这类情形在历史中屡见不鲜。那么,晚清的重臣们,若真心考虑大清未来,为什么不选择忠诚于年轻的光绪呢?

首先,像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的仕途升迁,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慈禧的支持。如果没有慈禧的提拔,他们绝难拥有如此高的官职,甚至更无法掌控一方大权。以李鸿章为例,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他迅速崛起,逐步成为权倾一时的重要大臣,这和慈禧的重用息息相关。即便他们有心为百姓做些事情,因缺乏足够的权力和平台也显得相当困难。因此,李鸿章等人无形中与慈禧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慈禧的支持让他们一路高升,而她又可以迅速找到替代者,以保全自己的权威。

其次,在许多人眼中,李鸿章等人被视为慈禧的忠实追随者。这使得即便他们表达对光绪的效忠,光绪也难以完全信任他们。尽管光绪年轻,拥有雄心壮志,但并不意味着他天真无邪。面对这些经验丰富、老辣的政客,光绪自然无法放心地将他们留在身边,毕竟他们就像埋在身边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引发不测的后果。因此,光绪虽不一定要求撤换所有这些人,至少不会重用他们。这样的安排,必然会对他们的利益造成损害,对于大臣们而言,这种两头得罪、四面楚歌的局面自然是不愿意面对的。

最后,这些汉臣们深谙政治权谋,他们明白在权力的游戏中,忠诚和利益的冲突无处不在。他们知道,光绪若要真正掌握权力,则必须依靠自己信任的人,而他们身为慈禧的宠臣,自然处于光绪的“黑名单”之中。与其冒着得罪光绪的风险,失去既得利益,去支持这个尚在成长过程中的年轻皇帝,他们更愿意在慈禧的影响力中小心翼翼地维持自己的位置。如此前景下,他们又怎么会选择真正地效忠光绪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东... 太史慈被誉为东吴的第一猛将,而赵云则是蜀汉阵营中的一员猛将,甚至连关羽也曾对赵云心生敬畏。那么,若将...
原创 唐... 天祐四年(907年),权臣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唐朝自此走向灭亡。强盛一时的大唐帝国逐渐瓦解,取而代之...
原创 长... 李世民,一代雄才伟业的君王,给大唐带来了无数的辉煌成就。除却谋杀太子李建成,李世民为国家征战四方,取...
原创 东... 在三国的早期,群雄割据,英勇的武将层出不穷。蜀汉有五子良将,曹魏也有五子良将,而东吴则不遑多让,拥有...
原创 纣...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的文明,它不仅是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且通过考古学验证的朝代,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原创 南... 南楚(907年—95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位于南方的一个重要国家,它是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政权...
原创 唐... 最近我研究唐朝历史,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就是唐朝那时候节度使、都督、大总管这几个官职,权力看着...
原创 鲁... 鲁迅,这个名字几乎是中国文学的代名词,是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举世闻名的人物,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
原创 清... 自古以来,有一句话常被引用,那就是“伴君如伴虎”,意思是侍奉皇帝就像是陪伴猛虎一般,充满危险。然而,...
原创 战...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的逝世震动了全国,举国哀悼,情绪低落。杜聿明深感悲痛,几乎难以控制自己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