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人一向敢于创新,不仅在百年前的推翻满清王朝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创造了许多享誉全国的“常德经验”和“常德模式”。例如,20多年前,常德便与德国合作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率先在全国推广这一理念。虽然常德的高铁建设稍微落后于其他地区,但其综合实力仍稳居湖南省前三。
在2022年年底,常德再次走在前列,在湖南省率先成立了“碳中和”促进会。这个组织的成立对于推动环保事业至关重要,而“碳中和”这一概念在当时对许多人来说仍然相对陌生。常德人展现出了他们在新时代的前瞻性与务实精神。
为了更好地理解“碳中和”,我们首先需要从历史说起。200多年前,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增长,但也严重污染了环境。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全球监管,这些国家几乎不受约束地排放温室气体。而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加快追赶,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也变得愈加明显。
此时,已站在全球生物链顶端的西方国家提出了一个“巧妙”的策略——通过为各国设定碳排放配额,要求那些排放超标的国家购买额外的排放空间。若按照某些西方国家给中国设定的排放配额计算,中国每年将不得不支付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购买碳排放配额,这无疑是对中国经济的一种沉重负担。
然而,中国政府在经过艰苦的谈判后,于2015年签署了“哥本哈根协议”,并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意味着二氧化碳排放将在某一时刻达到最高值,并开始逐步下降,而碳中和则是指通过发展新能源、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抵消温室气体排放量,最终实现净零排放。
不过,这一承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全国绝大多数生产企业都存在碳排放问题,甚至连饲养牲畜也会造成温室气体排放。为了履行国际承诺,许多企业可能因无法承担高额的碳排放成本而面临倒闭风险。与此同时,那些在环保方面起步较早的企业,由于拥有更多的碳排放配额,可以将多余的配额进行交易,从中获得丰厚的收入。
谁能够抓住这一新兴行业的机遇,谁就能在碳中和的领域获得可观的财富。比如,秸秆焚烧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项巨大的资源浪费。如果能够通过禁烧和合理利用秸秆,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在经济上带来三千亿级的增长潜力。数据显示,中国每年产生的7亿吨秸秆,相当于可替代300多万吨氮肥、700多万吨钾肥,和70多万吨磷肥。如果能够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既能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又能实现经济和环保的双重效益。
事实上,国内已有一些企业开始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显示,全国碳市场在首个履约周期内,碳排放配额的累计成交量达到1.79亿吨,成交额突破76亿元,这只是一个起点。未来,碳交易市场将会迎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正如俗话所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常德在碳中和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常德市碳中和促进会的成立,标志着当地对未来绿色发展的重视。该协会由一批企业和机构联合发起,包括智慧能源公司、湖南文理学院、德立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等,它们将为常德市的碳中和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协会致力于帮助政府根据常德的实际情况,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碳减排和碳资产管理服务等工作,成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重要桥梁。
到目前为止,常德市碳中和促进会已经吸引了83家企业加入。在最近的座谈会上,企业家们踊跃发言,纷纷表示要在碳中和领域打拼,争取走在行业前沿。比如,湖南惠生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从2009年起就开始进行环保改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德成建设集团则积极布局新能源项目,合作开发分布式光伏和风电项目;常德天马电器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充电桩,为常德“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常德市碳中和促进会的成立,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谁在碳中和领域走得更快,谁就能在这场经济洗牌中脱颖而出。2030年目标临近,地方官员和企业必须提前布局,抢占碳中和领域的先机。常德,作为曾经的“高铁落后者”,有机会在碳中和方面实现弯道超车,迎来属于自己的崭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