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是指建立西汉帝国的三位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汉高祖刘邦曾向群臣提问:“吾所以有天下者何?”群臣的回答都没有触及要害,刘邦便回答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三者皆杰,我能用之,这便是我能取天下的原因。”
大家熟知,在汉初三杰中,韩信因功高震主,先是被剥夺兵权,后被任命为楚王。因有人诬告,他被贬为淮阴侯。后来,韩信因与陈豨勾结反叛,吕后与萧何合谋,在长乐宫钟室将其诱杀,并将其三族满门抄斩。那么,韩信死后,张良和萧何又是如何自保的呢?
一、张良
首先,张良的情况较为特殊。张良体质虚弱,自刘邦入关中定都后,天下初定,便因健康问题托辞闭门不出,避免卷入政治纷争。刘邦即位稳固后,张良以“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原则行事,这也深得道家思想的精髓。
在汉初刘邦剿除异姓王的严酷斗争中,张良几乎未曾参与谋划。无论是皇室的内斗还是政权的权力更替,张良始终保持低调,遵守“疏不间亲”的准则。《史记》和《汉书》对于张良帮助萧何筹划大计的事少有记载,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当刘邦在进行功勋封爵时,他允许张良选择齐国三万户作为食邑,然而张良却婉拒了这一荣耀,要求封赐他与刘邦初遇时的故乡——江苏沛县。刘邦应允,这也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对于功名利禄,张良始终保持着淡泊的心态。
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权,张良心知“鸟尽弓藏”的道理,深恐已得的权势丧失。于是,他主动辞去公职,脱离了政治斗争,专心修道养性,沉浸于黄老学说之中,保持内心的平静。晚年的张良随赤松子云游四方,直至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去世,享年约七十岁,追赠谥号“文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张良之所以能够在刘邦与项羽的争斗中长时间不参与兵权的斗争,且自己也不渴求权势,所以无论是刘邦还是吕后,都未曾视他为威胁。张良最终主动退出政治舞台,获得了一个安稳的晚年和善终。
二、萧何
与张良不同,萧何的自保之路则充满了波折。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位后,为了巩固西汉的政权,开始了对异姓王的清洗。韩信因其赫赫战功、手握兵权,成了刘邦首先要除掉的目标。萧何深知其中的复杂性,在韩信被陷害的过程中,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为吕后和刘邦的决策提供了智谋。
通过萧何的协助,韩信被剿除,刘邦的政权得以稳定,萧何也因此受到了刘邦的更多宠信,被加封为五千户。这也导致了后人常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然而,随着刘邦成功铲除异姓王的威胁后,萧何也开始引起刘邦的警惕。
在刘邦的信任下,萧何获得了更高的封赏。然而,在刘邦的外征过程中,萧何却因自己的一个行为差点丧命。当时,刘邦正在平定叛乱,百姓上奏举报萧何强买民间土地,以低价收购民房,数额巨大的交易使得刘邦感到震惊。刘邦立即下令把萧何拘禁,并对他施以刑罚。
萧何当时已经年事已高,受到刑罚后浑身麻木,连走路都感到困难,而他的狼狈模样让刘邦觉得有些心软,最终决定宽恕他,释放了他。萧何对刘邦表示极大的感激,心中更是恭敬谨慎。经过这次事件,刘邦对萧何的怀疑也基本消除了,这也意味着萧何避免了像韩信那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