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底,罗荣桓与陈光带领八路军115师的主力部队,毅然告别了山西,踏上了前往山东的征程。在接下来的七年里,经过不断的斗争和发展,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山东根据地成为了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根据地中的佼佼者。到战争结束时,八路军的规模已达30多万人,所控制的区域包括80多个县,几乎占据了山东的大部分土地。人们无不为当初决策将115师派往山东的英明之举所折服,纷纷称赞这一战略的成功。
但毛主席为何选择在1938年派遣罗荣桓和陈光率领八路军115师的主力进入山东呢?事实上,“派兵进驻山东”这一决策,早已在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中酝酿许久。
首先,山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山东背靠中原,面向渤海、黄海,南界江淮,北邻平津,地理位置可谓至关重要。然则,1937年12月,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在日军的攻势面前,选择弃守而逃,导致山东这一大片土地迅速沦陷,15.3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轻易地沦为敌人之手。
其次,尽管山东的许多地方沦陷,已有约4万八路军战士活跃在此。早在山东沦陷前,中共山东省委在黎玉的带领下,悄然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从1937年11月起,延安派出的红军干部陆续进入山东,与地方党组织协同合作,在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鲁东等多个地区发起了武装斗争。到1938年夏天,八路军的力量已经扩展到4万人,并且于年底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军事指挥人才,山东纵队的作战能力仍显不足。
此外,国民党在山东的势力依然庞大。与此同时,当地的地主豪绅和土匪也趁机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势力范围广泛,兵员众多。1938年1月,沈鸿烈出任国民党山东省主席,迅速成为各类民兵和武装势力的领导者。彼时,沈鸿烈不仅控制了15万的地方武装,且在兵员和装备上都大大超过了山东的八路军。在这样的背景下,八路军要在山东建立稳固的抗战根据地,必须拥有一支强有力的主力部队。
考虑到这一形势,黎玉于1938年4月亲自前往延安,向毛泽东汇报了山东的紧急情况,并请求派遣主力部队支援。毛泽东一如既往地高瞻远瞩,深刻认识到山东形势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他坚定地回应:“看来还要多去一些。”
于是,在1938年夏,党中央命令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和第129师工兵连组建的津浦支队,先后进入山东北部的冀鲁边区。这些部队成为了八路军主力进驻山东的先锋部队。然而,这仍然不够。为了加强抗战力量,党中央决定派遣第343旅的政委萧华,带领一批干部前往冀鲁边区,统一指挥当地的武装斗争。对此,时任115师政委的罗荣桓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了一批精锐干部随萧华前往,这批干部中包括补充团团长邓克明、政委符竹庭等约100人。
罗荣桓为何如此重视这次派兵?因为他深刻认识到山东在抗战中的战略意义。他曾说:“冀鲁边区位于天津以南、黄河以北,津浦路以东,地处敌后之敌后。该地区的争夺关系到津浦路和黄河的安全,是敌伪与国民党必争之地。只有控制了这一地区,山东的抗战才能立足。”
随着日军在1939年占领广州和武汉,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军开始加大对八路军的打击力度,采取政治诱降与军事施压的手段。同时,沈鸿烈也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策略,加强了与八路军的摩擦。此时,山东的八路军虽然已有一定基础,但仍缺乏经验和足够的干部力量。因此,党中央决定再派一支主力部队进入山东湖西地区,以增强抗战力量。
然而,毛泽东认为仅仅派遣一个主力团仍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局势。他认为必须派出更加得力的将领与部队。于是,在11月25日,毛泽东致电八路军副司令彭德怀,明确指出:“陈光、罗荣桓率领师部和陈旅主力(两个主力团)赴山东、淮北地区为最佳选择。”
于是,毛泽东最终决定让罗荣桓和陈光率领八路军115师的主力部队进驻山东。从此,山东的抗战局面开始发生变化。
12月20日晚上,罗荣桓和陈光带领八路军115师的师部与第686团从山西灵石县出发,跨越敌军封锁线,经过艰难跋涉,越过雪山、跨越河流,最终于1939年3月抵达山东,开始了与日军的激烈对抗。此时,罗荣桓在山东的军事成就逐渐展现,他的英勇领导与战略眼光为山东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共党史出版社所出版的《十大元帅》一书详细记载了罗荣桓在山东抗战期间的辉煌业绩,成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并曾一度跻身中国军事畅销书榜单的第一位。
上一篇:今年博物馆日亮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