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字有控制、掌握的含义,而“相”字则有交接、协助的意思。因此,宰相一职意在辅助皇帝,管理百官,处理政务,几乎无所不包。最初,主持皇帝丧葬事务的山陵使通常由亲王担任,后逐渐由宰相接管。
山陵使的职务历史可追溯至唐朝。公元635年,唐高祖去世,时任尚书左仆射的房玄龄与长孙皇后的亲戚高士廉共同处理丧葬事务,从而设立了山陵使一职。到北宋时,山陵使已经成为宰相专职,且有一个固定的政治惯例:宰相担任山陵使后,在丧事结束后必须辞去此职。
皇帝驾崩意味着现有政局的变化,皇权的更迭常常会带来朝廷内部的剧烈变动。一旦政权发生变化,处于朝堂中心的宰相必然成为争议的焦点。如果宰相在山陵使任内出现任何失礼或失职的情况,他的政敌便有机会加以利用,最终导致宰相被弹劾罢免。
北宋宰相丁谓与蔡确的被罢相,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例证。
丁谓在公元992年通过进士考试,早期的政治生涯中在安边抚夷、水利治理和经济整顿方面都有所建树。当宋真宗去世后,他利用权力迅速迎合刘太后,由于仁宗年幼,刘太后垂帘听政,而丁谓则紧随其后,成为刘太后的重要支持者。
宋真宗去世后,山陵事宜的处理权由山陵使和司天监官员负责,他们不仅要选定皇帝陵墓的地点,还需亲自进行实地考察。在确定陵址后,还要有一项名为“覆按”的程序,即派人再次确认。
真宗去世后,丁谓作为山陵使,遇到雷允恭擅自改变陵址问题。雷允恭在事前曾请示太后,丁谓未明确表态,雷允恭便擅作主张,最终导致工期拖延。此事被王曾抓住,利用山陵使责任来弹劾丁谓,除去这个权力极大的宰相。
事实上,丁谓与王曾早有矛盾。曾在丁谓贬谪寇准时,王曾已感不满,而丁谓利用真宗临终之际,一再加重寇准的惩罚。王曾因此对丁谓怀恨在心,等待机会报复。
最终,雷允恭在山陵事宜中的过失给王曾提供了弹劾丁谓的理由。王曾称丁谓“令允恭擅移皇堂”,暗指丁谓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回顾丁谓的过往,发现他在真宗朝的种种作为并不为人称道。丁谓以种种手段讨好真宗,实施大规模的工程和祥瑞活动,在真宗的宠信下,打击异己,破坏朝廷纪律。他被与王钦若、林特、陈彭年等人并列为“五鬼”,甚至有言论称“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丁’”。
丁谓的倒台,其实是刘太后与王曾在清除丁谓时寻找的借口。他在真宗朝执政期间,背后积累了太多的敌人。真宗一死,刘太后以打压不满自己权力的李迪等大臣为手段,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然而,丁谓曾在帮助刘太后实现临朝听政时立下过大功,虽然他一度掌控权力,但也因其权力过大,开始得罪同僚。尤其是他与太监雷允恭勾结,专横跋扈的行径引起了许多高官的不满。
尽管雷允恭事件发生后,刘太后在如何处置丁谓上犹豫不决,但冯拯等官员趁机上奏,要求清除丁谓的权力。这一事件最终使得刘太后决心罢免丁谓,从而缓解朝廷内外的压力。
与此同时,丁谓与女道士刘德妙的私交也成为了其被罢相的另一原因。刘德妙频繁出入丁谓府邸,并被发现授意其颂扬自己,这一事件使得丁谓的名声更加败坏,最终成为他失势的关键因素。
蔡确的政治生涯也有类似的起伏。蔡确于1079年任参知政事,成为变法派的实际领袖。然而,随着神宗去世,哲宗年幼,反变法派趁机对变法派展开猛烈攻势。在这一过程中,蔡确由于在山陵事宜中的失礼行为成为了攻击的重点。
蔡确作为山陵使,未按规定在禁中宿夜,且在灵驾出发时独自离去,疏于职守。这些失礼行为为反变法派提供了弹劾他的理由。尽管他在神宗丧事期间有过功绩,但一旦失去皇权的庇护,蔡确也未能逃脱被罢相的命运。
最终,蔡确因傲慢的言辞和对权位的贪恋,失去了朝廷的支持。元祐年间,反变法派最终通过蔡确的失礼行为,将他从权力中心彻底清除,继而全面清算变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