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邓艾与姜维,究竟谁更出色?
要讨论邓艾和姜维谁更为厉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如果从最终结果来看,邓艾显然占据了上风。
首先,在唐肃宗时期,曾经评选出“古今六十名将”,邓艾赫然位列其中,而姜维却未能入选。这一评选结果代表了后世的评价,也是历史上的一种定论。
然而,姜维不必太过沮丧,因为吕布、马超、黄忠、赵云、张郃、徐晃等三国时期的著名武将,也都未能跻身其中。
其次,从战绩来看,邓艾无疑是打破了蜀汉的坚固防线,是蜀汉灭亡的直接推动者。无论姜维如何英勇,也未能阻止蜀汉的覆灭。而从两人直接交手的记录来看,邓艾几乎完全压倒了姜维。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史书中的记载。
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姜维奉命出征西平,但未能胜利而被迫撤退——这场战斗结果平分秋色。
延熙十九年春(公元256年):姜维在段谷战役中大败,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最终自贬并请求调离,成为后将军——这场战斗可以说是两人对抗中的最著名的一次,姜维惨败。
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姜维再次带领几万大军出征,经过几次挑战,邓艾没有回应——这场战斗结果也是平局。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再次遭遇邓艾的进攻,在沓中败退——这一次,姜维又败下阵来,蜀汉的衰弱已显露无遗。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姜维再度在阴平与邓艾交战,最终在邓艾的压制下,蜀汉几乎没有抵抗力,刘禅最终投降——这一场战斗也成了姜维的失败。
总体来看,邓艾与姜维交手五次,邓艾取得了三胜两平的不败战绩!正因如此,邓艾在灭蜀之后曾公开说道:“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意思是:姜维的确是一位出色的英雄,但与我邓艾相比,姜维只能算是失败者。
但令人意外的是,邓艾这番话传开后,却引来了许多“有识者”的讥笑。这些人对邓艾的轻浮和自大表示鄙视,认为他的结论并不值得尊重。为何邓艾的胜利结论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反而遭到了耻笑呢?
二、为何“有识者”要嘲笑邓艾?
邓艾的崛起离不开司马懿和司马师的提拔。虽然他出身贫寒,但靠着与这些权臣的关系,他能够在曹魏的政坛顺利发展,几乎没有任何障碍。
反观姜维,他早年失父,以降将身份进入蜀汉,深得诸葛亮的赏识,成为蜀汉的“主战派”。然而,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主战派逐渐受到压制,甚至被清除。
征西大将军魏延,作为坚持主战派立场的代表,在这样的背景下最终被诛杀,连家族都遭到了牵连。姜维得以生存,主要是因为他当时身份较低,地位较弱。
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与费祎则是务实派,他们认为诸葛亮的北伐使命已无法完成,因此极力限制姜维的军事活动,甚至连兵力都给予有限。直到蒋琬与费祎相继去世,姜维才真正掌握了大权,而那时他已经五十多岁,蜀汉的衰败也愈发显著。
在姜维多次北伐期间,他面临的不仅是外部的敌人,还有内部的许多阻力。刘禅最信任的宦官黄皓暗中削弱姜维的权力,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他关系冷淡,老一辈的将领如张翼和廖化也反对他的北伐策略,认为此举不过是徒劳无功。
姜维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的支持,这样的背景下,他仍然能够与邓艾激烈对抗,确实是相当不易。邓艾的胜利看似光辉灿烂,但实际上,他的背后有着庞大的政治支持和资源优势。
因此,许多人认为邓艾的胜利并不值得过分自夸。司马昭甚至曾批评姜维“逆贼连年狡黠,西土不宁”,也指出蜀汉与曹魏的实力差距。因此,这些“有识者”以司马昭的视角看待邓艾,认为他无论是资源,还是机会都远远优于姜维,而姜维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还能与他周旋,值得尊敬。邓艾的自夸,反倒显得浅薄与骄傲。
三、司马昭对邓艾的结局有何看法?
当然,我们还需要关注邓艾的最终结局。虽然他成功地灭掉了蜀汉,但最终却被钟会所杀。邓艾的冤死引起了司马昭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对陇右地区的影响。《晋书》有记载:邓艾被杀后,司马昭极为担心,因为邓艾在陇右地区积累了深厚的根基,并且他在当地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为了防止邓艾死后引发叛乱,司马昭特别派遣了心腹唐彬去调查局势。
唐彬回来后报告司马昭,称邓艾并非外界所传的英雄人物,反而是一个性格傲慢、偏执、听不进反对意见的人。邓艾常常惩罚那些敢于反驳他的人,甚至在与姜维的斗争中,他极力消耗当地的资源,导致民众对他产生强烈反感。最终,邓艾死后,反倒让当地的百姓感到松了一口气。
这一点说明了邓艾其实并不如他所想的那样受到人们的尊敬,他的傲慢与偏执让他失去了人心。尽管邓艾在军事上获得了巨大胜利,但由于他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地方治理上的种种失误,最终导致了他在历史中的名声并不如姜维般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