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的失利后,前秦政权迅速崩溃,王猛的孙子王镇恶随后来到东晋的领土。没过多久,王镇恶有幸见到了当时的权臣刘裕,并受到了重用。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王镇恶在刘裕的指挥下屡次获得胜利,成为麾下的优秀将领。然而,令人唏嘘的是,王镇恶的结局却相当悲惨,他既不是战死沙场,也没有享年高寿,而是落入了同袍的手中被谋杀!虽然直接杀害王镇恶的人不是刘裕,但他的死与刘裕的疑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一、东晋名将
王镇恶的祖籍是北海的剧县,即现代的山东昌乐,而他出生于前秦的都城长安。他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日来到了这个世界。原本,王镇恶的父母打算将他送往亲族抚养,然而王猛却认为这个小孩注定将有所作为,于是为他取了个名字,叫“镇恶”。当王猛还是少年时,前秦已陷入崩溃,他便跟随叔父迁徙至东晋,暂居荆州。尽管王镇恶的骑射技巧平平,但他知识渊博,性格果断,具备出色的判断力。
409年,刘裕的身边有人推荐王镇恶。两人初次见面时,相谈甚欢,甚至聊了一整夜。第二天,刘裕当众封王镇恶为“青州治中从事史”,并委任他为“行参中军太尉军事,署前部贼曹”。此后,王镇恶跟随刘裕征战四方,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在消灭后秦的战役中,王镇恶作为先锋表现突出,多次冲锋陷阵,第一个攻入长安城。刘裕对他赞赏有加,曾言:“成吾霸业者,真卿也。”
二、镇守关中
然而,尽管王镇恶取得了诸多胜利,刘裕对他的信任却始终不够。在占领长安后,有人向刘裕举报王镇恶心怀叵测,称其私藏了后秦皇帝姚泓的车辇。刘裕立即派人暗中调查,并发现姚泓的车辇上镶嵌了大量金银饰物,而王镇恶早已将这些金银全数剔除,弃置车辇于墙边。由于这一调查结果,刘裕终于松了口气,但依旧对王镇恶心存顾虑,因此在指挥军队回军时做出了特殊安排。
在得悉刘穆之去世的消息后,刘裕被迫终止了原定的北伐计划,但他绝不希望放弃关中。因此,他任命两岁的小儿子刘义真为安西将军、雍秦二州刺史,负责镇守长安。而由于刘义真年纪尚小,刘裕还特别安排王修担任长史,将关中事务托付给他,同时任命王镇恶为安西司马、冯翊太守,沈田子则担任雍州中兵参军及扶风太守。
三、矛盾丛生
然而,沈田子与王镇恶之间的关系颇为紧张。沈田子来自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他向来对北方人王镇恶十分看不起,并常常显得自高自大,内心对王镇恶的战功心怀嫉妒。刘裕在撤军之前,曾私下对沈田子警告道:“现在留给你和文武将士的精兵有万余人。如果他们心生不轨,正好可以导致自己的灭亡。切勿多言。”这里所提到的“他们”其实指的就是王镇恶。与此同时,大夏的军队正在进攻关中,沈田子却因不敢抵抗而退守到刘回堡。
此时,王镇恶在沈田子的使者面前气愤地说:“你将年仅十岁的公子托付给我们,理应共同竭尽全力,如果一直拥兵不进,贼寇怎能平息!”沈田子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并耳闻谣言称“镇恶欲尽杀诸南人”。最终,沈田子与傅弘志暗中勾结,设计谋杀了王镇恶,令人心痛的是,昔日名将竟然就这样死于同袍之手。王镇恶的死因直接与刘裕的猜忌紧密相关,因为刘裕始终不曾完全信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