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贤与陈永贵,都是在“文革”时期从基层快速升迁,最终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副总理的高级领导。然而,这两人之间的性格差异,以及他们最终的命运,展现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轨迹。
1977年9月,吴桂贤主动提出辞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返回她的原单位西北国棉一厂。之后,她逐步升职,1978年再度被任命为西北国棉一厂党委副书记,1981年6月起,担任该厂党委副书记和工会主席。1988年,她又去了深圳,成为深圳外贸集团与港方合资的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而陈永贵则在1980年9月被迫辞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他未能回到他曾经的故乡——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大队,甚至他的接班人郭凤莲也被调离了大寨。1983年,他终于得到了北京市东郊农场顾问的职务,但由于患癌症,三年后于1986年3月去世。
吴桂贤和陈永贵能够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从基层跃升至中央高级职务,背后有怎样的原因?他们的命运为何如此不同?这背后也反映出历史中底层人物崛起的独特路径。
从历史上来看,许多来自底层的英雄人物,如姜子牙、百里奚等,都有着类似的晋升过程。姜子牙曾是一个一事无成的老人,72岁时依然是个贫困的牧羊人,直到遇到周文王,被任命为太师,最终辅佐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百里奚原本是一个奴隶,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从楚国换回,最终成为秦国丞相,辅佐秦国崛起,最终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然而,陈永贵和吴桂贤的晋升,与历史上的这些王侯将相们有明显的不同。他们的迅速晋升并不仅仅代表他们个人的成就,而是代表了背后的群体——陈永贵代表了农民群体,吴桂贤代表了工人群体。这一点与姜子牙和百里奚有所不同,因为他们并不是简单的辅佐帝王,而是代表特定阶层参与政治。
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姜子牙和百里奚通过他们的个人能力和见识,在国家政权中成为了核心的主政者,并亲自主持治国理政。而陈永贵和吴桂贤虽有突出的个人能力,但他们所担任的职务多为副职,主要起到了辅助、参谋或监督的作用,不能独当一面。
那么,为什么陈永贵和吴桂贤的晋升与历史人物有所不同?他们的快速升迁又是如何发生的呢?这一切可以从1945年黄炎培与毛主席在延安的著名对话中找到线索。黄炎培在与毛主席的长谈中提到中国历史上常见的周期律,即政权的兴衰循环,毛主席则明确指出,只有通过民主,才能避免政权腐败和失败。毛主席提到,“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这为新中国建立后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提供了思路。
民主,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上,体现了“人人负责,避免政权腐败”的理念。历史上,许多王朝的开国领袖们都从过往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制定新的治国方略,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尝试通过发展经济和普及文化,培养民众的民主精神。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逐步实现。最初,普通民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民主意识,因此,党通过提拔一些来自基层的劳动模范进入政府,以此代表民众参政议政。这一举措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民感受到民主的力量,也为未来的民主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种背景下,吴桂贤、陈永贵等人的晋升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阶段对民主政治追求的体现。尽管他们都最终回到原点,吴桂贤的辞职、陈永贵的病逝,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特殊政治背景和民主建设的初步探索。这一过程虽有遗憾,但也为后来民众的政治参与和监督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民主建设的初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