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个问题
谈及唐朝的历史,李世民几乎是绕不开的核心人物,这也引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便是:为何李渊能在短短七年时间里,轻松建立大唐并横扫天下?
标准答案是李世民的功劳。隋唐时期,尽管涌现了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但真正能够称得上“战神”的,只有两位。
其中一位无疑是李世民。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亲手打败了薛仁杲、刘武周、宋金刚等敌手,并且在虎牢关一战中俘获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两位强大的对手被彻底铲除。因此,李世民无疑是大唐真正的奠基者,而非李渊。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后人的普遍认可。举例来说,当狄仁杰劝说武则天将政权还给李唐后代时,他谈到的首先是李世民如何建立大唐,而非李渊的贡献。
另一位“战神”则是李靖。但从公平角度来看,李靖的真正影响力是在大唐建立之后才得以体现。这并非因为李世民抢走了他的风头,而是李渊对李靖始终保持一定的戒心。
例如,李靖提出的灭萧铣的战争本应由他亲自指挥,但李渊却偏让李孝恭担任主帅,李靖则成为李孝恭的行军长史。尽管李渊一再承诺将军权交给李靖,但名分未立,实权不稳。
李靖作为大唐的“战神”,在大唐初期却始终无法与李世民的地位相提并论。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忽视李渊的战略眼光与作用。在瓦岗寨李密势力如日中天时,李渊通过精妙的策略,让李密放下戒心,忙于与王世充争斗,反而没有注意到李渊和李世民的存在。李渊巧妙地避免了与李密的直接冲突,为大唐的建立创造了机会。
如果说李世民是一头猛虎,气吞山河,那李渊无疑是隋唐历史上最为狡猾的“狐狸”。他那种“阴柔”的政治智慧,不容忽视。
二、第二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历史上人人皆知,却又迷雾重重的玄武门之变。
根据现有的史料分析,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在深受压迫后的一次被逼无奈的反击。李渊公开支持太子李建成,并且李建成和李元吉联手,想方设法削弱秦王府的权力。
他们的手段可谓极为毒辣,包括安排烈马摔死李世民,甚至企图通过毒酒将李世民致死。同时,他们还通过收买尉迟恭,借李元吉出征之机,将秦王府的精锐力量,如程咬金等,从李世民手下拉走。
如果李世民不及时反击,他就只能任由对方摆布。
这些史实并非虚构,而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足以支持李世民的反击是因为无路可退的结论。
然而,史料虽已明确,许多细节却依旧无法解开谜团。
例如,李渊为何会在玄武门之变爆发时,神秘地出现在船上,并自称是“泛舟”?此事至今没有明确解释。
随后,尉迟恭提着李建成的人头来到李渊面前,称太子谋反,自己奉秦王之命来保护他。尉迟恭的言辞再漂亮,依旧掩盖不住其杀气。此时,李渊为何不立即采取行动?毕竟他是皇帝,皇宫应该是他的地盘。
这些无法解释的细节,使得玄武门之变的历史显得更加扑朔迷离。这也是关于“李世民修改史料”说法的来源之一。
因此,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玄武门之变的爆发,是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矛盾的积累,无法调和的冲突最终爆发。
李渊曾多次尝试调解过,比如派李世民去洛阳,但每次都很快反悔。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矛盾本质上是关于皇位的争夺,而李渊如何能完全置身事外?
更复杂的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各自背后都有庞大的势力支持,太子势力和秦王府势力都强大无比,足以撼动大唐的基础。因此,李渊只能在这场风暴中变得更加无力,昔日的“老狐狸”变成了“老糊涂”。
三、第三个问题
虽然玄武门之变的结局已经定型,李世民成功地登上了皇位,但这一切依然没有终结。
这引出了第三个问题:李世民为何霸占了弟媳杨氏?
杨氏,史称“巢王妃”,原为李元吉的王妃。玄武门之变时,李元吉被尉迟恭杀害,李世民便占据了杨氏。这一举动引起了不少议论。
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甚至考虑让杨氏成为皇后,但最终被魏征的一句“陛下不可以辰嬴自累”所警醒,才未进一步行动。
看似荒诞,却是史实。那么,李世民为何会霸占弟媳?
一个较为普遍的解释是,杨氏出身于“弘农杨氏”,一个强大的名门望族,李世民这么做,是为了安抚这一家族。杨坚、杨广都出自此家族,李世民通过霸占杨氏,向弘农杨氏示好。
但这一解释显然不够充分。因为李世民的后宫中早已有一位“杨妃”,她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若真是为了安抚弘农杨氏,那么杨妃比起杨氏(巢王妃)显然更为合适。
除了杨氏,李世民还纳了自己的一位堂嫂入宫。史料中记载,当李世民与宰相王珪饮宴时,他指着这位堂嫂说:“李瑗不识时务,反叛被灭,当然我便纳了其妻妾。”
王珪虽然与李建成有渊源,但并未对李世民的行为放松警惕,他指出李世民这种做法不妥。但李世民并未听从劝告,依旧将这位美人留在身边。
李世民为什么明知如此不妥却仍然坚持?很简单,因为“谋反者妻妾被没入掖庭”是隋唐的惯例。李世民虽然给李建成扣上了谋反的帽子,但心中难免有些愧疚,因此他无法按惯例处理太子妃郑观音。
但对于李元吉和李瑗,李世民则不再顾忌这些规矩,才会发生霸占弟媳和堂嫂的事情。这一切,不仅仅是关于“安抚弘农杨氏”或“李世民好色”的阴谋论,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