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秀才“天王”洪秀全(1814年—1864年):洪秀全出身于今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的一个客家耕读世家,生活环境自然优雅。自幼便对读书产生浓厚兴趣,7岁时便在村里的小学进行学业,充满求知欲。到了13岁时,他在县试中表现优异,名列前茅,然而在府试上却未能脱颖而出,遗憾落第。次年,他决心自学,虽因劳作而辍学,但依然不放弃知识的追求。15岁时,他成为私塾的伴读,助教于他人,16岁被聘为自己村庄的塾师,传授学识。然而,直到25岁,他参加第三次府试,依旧未能如愿,感到深深挫败。落第后,他在广州宣扬基督教义,但他心中始终不甘,于是29岁再次参加府试,结果却又一次落选,使他内心十分沮丧。
2、文盲“东王”杨秀清(1823年-1856年):杨秀清出生在今广西桂平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在幼年时期不幸双亲去世,由勤劳的伯父抚养长大,整日与山林荒野为伴,生活艰难。他因家庭困苦,自小无任何教育机会,目不识丁,只能通过烧炭为生,艰难度日。尽管环境愚昧,他心中却暗藏梦想,向往更好的未来。
3、文盲“西王”萧朝贵(?—1852年):萧朝贵的原姓是蒋,作为今广西武宣县的一名平民,他因为家庭拮据,被迫送给了萧家寄养,从此改姓萧。他在养父家生活同样困苦,家庭条件非常差,以务农和烧炭维生。由于缺乏教育,他同样目不识丁,甚至对书本和有文化的人心存轻蔑,认为知识无关紧要,似乎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辛勤劳作。
4、秀才“南王”冯云山(约1815年—1852年):冯云山降生于今广东省广州市禾落地村,他的家庭背景相对优越,家道殷实。他与洪秀全从小便是同窗好友,两人一起埋头于书卷之中。然而在科举考试失利后,两人相继成为村里的蒙馆塾师,以教书育人作为生计,渴望同学们能够不断向上,成就未来。
5、监生“北王”韦昌辉(1826年?—1856年1):韦昌辉出生在今广西桂平金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家境虽然不算太过显赫,但相对起来亦可算是暴发户。年轻时,他两次参与童子试却未能中榜,令他对教育的期待未能实现。后来,他的父亲为了给他争取一份体面的地位,花钱捐得了一个监生资格,虽名义上身居要位,但内心却难免缺少实质的知识渊博。
6、文盲“翼王”石达开(1831年—1863年):石达开出生于今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的一个相对富裕的农民家庭。然而,命运多舛,自他父亲在他年幼时便去世,家庭逐渐陷入困境。他开始在田间务农,并尝试经商,贩卖牛羊维持生计,然而由于缺乏教育,他目不识丁,却一直渴望改变命运,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