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诸如总督、巡抚、道台、臬台、藩台等官职名称,那么这些职务究竟代表了多高的官阶呢?
“台”字在古代常用于作为对人的尊称,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称呼。在古代,对于陌生人常常用“尊台”来表示礼貌,询问名字时则常用“台讳”或“台甫”。在官场中,“台”更是广泛应用,尤其是对于官员的称呼。在明清之前,像太师、太傅、太保等高级职务,或者宰相,往往被尊称为“台鼎”。进入明清时期,几乎所有的官员,从内阁大学士到地方州县的官员,都有了类似“某台”的尊称。唯一例外的是内阁大学士和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大臣,他们被称作“中堂”。这是因为大学士办公的内阁是按东西两房分设的,而大学士的座位居中,因此被称为“中堂”。
以清末名臣李鸿章为例,他同时担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以及文华殿大学士,因而他的下属们尊称他为“中堂大人”。在电影《甲午风云》中,李鸿章的形象和其下属邓世昌的对话非常生动。邓世昌在一个对洋人愤怒时失态的情节中,就以“回大人,是标下邓世昌,拜见中堂大人!”的台词,展现出这一身份的尊敬。
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朝的总督与巡抚最初是明朝时期临时设立的职务,用于巡查地方的军政事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演变成固定的高官职务。总督最初专责军事事务,后来逐渐负责行政管理,成为地方的最高领导。
总督分为两类:一种是地方职务,通常称为“总督某地,提督军务,管理粮饷、河道及巡抚事务”,负责一至三省的整体行政管理。比如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分管各自的省份,而两广总督则负责广东和广西,东三省总督则负责东北地区。另一类总督则负责特定事务,如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
总督通常位列正二品,但由于其职位的重要性和职权的扩展,常常会加授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衔,这时总督的品秩便升至从一品。尊称上,总督通常被称为“制台”,而漕运和河道总督分别被称为“漕台”和“河台”。总督若加上太子少保等职衔时,还会被尊称为“宫保”。不过,今天的职务体系中并没有完全对应总督职务的职位,但其地位一般会高于省级但低于大区的领导职务。
巡抚的职务起初也是临时性质,负责代天子巡视地方,后在清朝固定下来,成为掌管一省军政民政的最高长官。虽然名义上巡抚受总督的节制,实际上由于总督的管辖范围更广,巡抚的地方影响力常常比总督的实际控制范围更强。因此,总督和巡抚之间虽然表面上是上下级关系,但实际上两者都有直接向皇帝上奏的权利,这也构成了清朝官制的一种制衡机制。
巡抚的品级通常为从二品,称为“抚台”,在某些情况下会被加授兵部侍郎衔,此时品级才会升至正二品,超越布政使一职。巡抚的地位在清朝并不逊色于总督,只是在职务层面上有所不同。总督和巡抚都被称为“封疆大吏”,而布政使则为巡抚的副职,掌管省内的民政和财政等事务。
除此之外,还有按察使,负责一省的司法与治安,其职务品级为正三品,尊称为“臬台”,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省公安厅长或法院院长。清朝的官制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从巡抚到布政使,再到按察使,每个职位都由不同的官员分别负责不同的行政和司法职务。
最后,学政这一职务则是清朝时期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位,负责省内的教育与科举事务。学政的尊称为“学台”,由于这一职位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具有类似钦差的特殊地位,在地方上常常受到较高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