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宪宗李纯的统治时期,唐朝成功地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促进了国家的复兴,这一时期被后世称为“元和中兴”。然而,820年2月,唐宪宗却因意外去世,享年仅43岁。其死后,藩镇势力又重新作乱,唐朝再次陷入动荡之中。那么作为复兴之主的唐宪宗究竟是如何去世的,他的死因又是否有外力所致?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一、死因扑朔迷离
关于唐宪宗的死因,史书记载各异。其中一种说法认为,他因服用丹药而病重,最终去世。《旧唐书》提到,自从唐宪宗开始服用丹药以来,身体一直不好,“数不视朝”,朝中大臣们感到忧虑和恐惧。不久后,他任命少府监韩璀为鄜州刺史及鄜坊丹延节度使,但当晚他便在大明宫中和殿突然离世,消息震惊四方。
另一种说法则暗示他是被宦官所害。宦官陈弘志与王守澄合谋,在中和殿中对唐宪宗实施了致命一击,并对外声称皇帝是因病骤然离世。此后,他们与梁守谦、韦元素等人迅速推举了太子李恒(原名李宥)登基,即后来的唐穆宗。众所周知,唐代宦官权力巨大,身为内廷人员,完全具备杀害皇帝的能力,此类事件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然而,从证据来看,宦官们可能不是策划唐宪宗之死的主谋。
二、缘起储位之争
唐宪宗之死与皇位继承问题紧密相连。809年,他立宠妃纪美人生的长子李宁为太子。然而,仅过了两年,这位年仅十九岁的小 prince便因 illness 过世。当朝廷在讨论新太子人选时,激烈的争论随之展开。绝大多数官员倾向于支持皇三子李宥,因他的母亲是名将郭子仪的孙女,身份显赫。而皇次子李恽虽排行在前,但出身不高,几乎没有支持者。
但李恽身后有强大的支持者,那就是最受唐宪宗宠爱的宦官吐突承璀!根据史料记载,吐突承璀在众臣中能够独树一帜,力挺李恽,并企图以此建立自己的威望。虽然唐宪宗并未公开表态,但吐突承璀的态度显示他可能倾向于立李恽为太子。最终,面对舆论的压力,唐宪宗还是将李宥立为太子。
三、父子双亡
唐宪宗在统治后期,随着对丹药的依赖,性情变得愈加乖戾,有时喜怒无常。与此同时,吐突承璀已是神策军的中尉,他仍在暗中支持李恽的合法性。宫中局势愈发紧张,贵妃郭氏与太子李恒(已改名为李恒)自然而然不可坐视不理,便与宦官们暗中勾结,策划了这场惊天的谋杀案。在唐宪宗暴死的同时,李恽与吐突承璀也落得同样下场。
随着唐穆宗及其后代继承了皇位,这场宫廷悲剧似乎逐渐被人遗忘。然而,有一人始终铭记于心,那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李忱。尽管彼时年幼,李忱却从未忘记父亲的惨死。846年,他以皇太叔的身份登基,进行了复仇行动,其中郭太后(穆宗的生母)的落败与他密切相关。此外,他还“罢公卿朝拜光陵(唐穆宗的陵寝)及忌日行香”,以此来表达对父亲的缅怀与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