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式被认可的女皇帝。她的政治生涯可谓波澜壮阔,从14岁进入宫廷开始,便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侍女,逐渐步入了权力的核心。后来,她凭借自身的智谋和手段,最终成为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公元690年,武则天顺利登基,宣告建立了周朝,国号由“唐”改为“周”,这一历史性变革标志着她正式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皇帝。
武则天上台后,励精图治,展现出非凡的治国才能。她任用了狄仁杰、娄师德、张柬之等优秀的贤相,使得国家政务井井有条,民众安居乐业。她还积极进行对外征战,针对吐蕃和突厥等外敌发动征伐,有效地保障了边疆的安宁。武则天的统治为唐朝留下了辉煌的历史,被后世称为“贞观遗风”。她不仅承接了“贞观之治”的基础,还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是唐朝强盛阶段的重要推动力量。
然而,武则天上台后,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她,那就是继承人的问题。她的亲戚,特别是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人,都渴望能够继承皇位。他们不断劝说武则天,提醒她“自古天子没有以异姓当继承人的”,认为武姓的后代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然而,最终,武则天选择了与李治所生的儿子李显作为皇太子。
武则天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她辛辛苦苦从李家手中夺取了皇位,难道又要把皇位还给李家?据说,在她犹豫不决时,宰相狄仁杰曾对她说过一番话,这番话深深触动了她的内心。狄仁杰问道:“姑侄与母子,哪个更亲近?从未听说侄子当了天子,还把姑姑供奉在太庙。”这句话令武则天豁然开朗。李显虽然姓李,但毕竟是她亲生的儿子;而武承嗣、武三思虽然姓武,却只是她的侄子,血缘关系较远。因此,李显作为母子血脉继承的皇位,自然比她的侄子更加合适。
更为重要的是,古人非常重视祭祀传统,每位皇帝都会在太庙中祭祀自己的父母,但从来没有听说过有皇帝会把姑姑供奉在太庙之中。狄仁杰的话让武则天明白,她最终必须选择一个能够延续李唐香火的继承人,而李显无疑是最佳人选。尽管她已经倾向于李显,但她依然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
真正让武则天下定决心的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朝廷需要征兵,最初以武周的名义发布征兵令,但反响平平,几乎没有人响应。直到李显出面征集兵员,沿途的百姓纷纷感怀唐朝的恩德,踊跃报名,场面热烈得几乎没有空位。这一事件让武则天顿时明白,尽管她的武姓家族掌握了权力,但天下百姓心中始终还是李唐的后代。武则天终于决定顺应民意,立李显为皇太子,这一决定也显得愈加明智,因为李唐家族依然深得民心。
705年,年已82的武则天病重,为了避免出现变故,宰相张柬之发起了“神龙革命”,率兵冲入宫廷,迫使武则天退位,由李显继位。这时,武则天被迫宣布退位,李显继位后恢复了唐朝国号,成为唐中宗。武则天不久后去世,在临终时,她放弃了皇帝称号,以皇后礼仪安葬,李显也遵照遗愿,以皇后身份将母亲葬入亁陵,与父亲李治合葬。
武则天在临终时恢复皇后身份,不再称帝,实际上是将权力和平地交还给李唐。这一决定对武则天和李唐都非常有利。如果她硬是将皇位交给武姓侄子,显然这些人能力不足,远不及李显。大臣们很可能会发动政变,推翻武氏家族,重新拥立李氏的后代。如此一来,武氏家族很可能像西汉的吕后家族一样,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而且,争夺皇位的混乱也可能引发国家动荡,民众的疾苦无以言表。相比之下,武则天在临终时将权力和平地交给李显,不仅保障了李唐的延续,也避免了更大的社会动荡,对武氏家族、李唐甚至整个国家而言,都是最为理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