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指对地位较高人物去世后,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评价。这一评价可以是褒扬也可以是贬斥。根据《逸周书·谥法解》中的记载,谥号如“肃侯”,用于表彰有德行与才能的人。比如在三国时期,曹魏有6位大臣去世后,都被追谥为“肃侯”,体现了对他们的肯定与尊重。
一、贾诩
贾诩出身于举孝廉的家庭,后来成为董卓的部将。董卓死后,他先后效力于李傕、郭汜、段煨和张绣等人,凭借他的智谋成功协助两次击败曹操。建安四年(199年),他随张绣归降曹操。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贾诩力主决战,显示了其独到的战略眼光。在赤壁之战前,贾诩建议先安抚荆州再图江东,可惜未被采纳。在曹操与关中联军对峙时,他提出离间计成功瓦解了马超、韩遂的联盟,从而平定了关中。
在曹操继承人问题上,贾诩借袁绍和刘表的历史经验,暗示曹操应支持曹丕继位,而非立长子。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后,任命贾诩为太尉,并封为寿乡侯。尽管贾诩曾反对曹丕征吴,但未能影响到历史进程。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曹魏朝廷追赠他为肃侯,且将他列入魏文帝庙庭。贾诩多次易主,却始终未曾背叛,类似吕布的落井下石,这使得他仍然得到了肃侯的殊荣。
二、贾逵
贾逵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的父亲。东汉末年,他最初任职于并州,后调任渑池县令,晋升为弘农太守。在担任豫州刺史时,他大力推动水利建设,凿通了二百多里的运河,方便了民众的生产和生活,被誉为“贾侯渠”。随着曹丕征吴,贾逵被封为阳里亭侯,并被授予建威将军。在石亭之战中,他率军成功营救曹休。贾逵为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效力,在去世后,朝廷追谥他为“肃侯”。
三、程昱
程昱在东汉末年曾参与抵抗黄巾军的战斗。初平三年(192年),程昱被曹操征召为寿张令,此后便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和军事顾问。曹操征讨徐州时,程昱与荀彧共同留守后方,成功阻击了吕布和陈宫的大军,守住了三城,立下赫赫战功。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都后,程昱被任命为尚书,后晋升为东中郎将,并领济阴太守,负责兖州的事务。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程昱被任命为卫尉,并封为安乡侯。程昱在八十岁时去世,曹丕对此深感悲痛,特为他流泪,并追赠车骑将军,谥号为肃侯。
四、张既
张既出身秀才,最初被任命为新丰县令,并在任期内表现出色,成为三辅地区的首屈一指的官员。随后,他被晋升为京兆尹,并与夏侯渊一同平定了宋建之乱,安定了临洮和狄道地区的民众。张既在曹操收服张鲁后,建议迁徙汉中的百姓,充实三辅的力量,辅助曹洪打败吴兰。魏国建立后,张既被任命为尚书。
黄初二年(221年),他被任命为雍州刺史,成功平定了胡人叛乱,后又转任凉州刺史,封为西乡侯。在任内,他降服了苏衡和邻戴众,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安抚百姓,平定了西平郡的叛乱。黄初四年(223年),张既去世。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追谥他为肃侯,并封其子张缉为关内侯。
五、辛毗
辛毗最初跟随其兄辛评投身袁绍阵营。曹操成为司空后,曾征召辛毗,但他并未受命。官渡之战后,辛毗效力于袁绍之子袁谭,随后投降曹操。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邺城后,推荐辛毗为议郎,之后晋升为丞相长史。
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任命辛毗为侍中,并赐爵关内侯,后升任广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后,辛毗被封为颍乡侯,食邑三百户,之后升任卫尉。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在渭南屯兵,司马懿任命辛毗为大将军军师,统领大军。诸葛亮去世后,辛毗返回魏国继续担任卫尉,直至去世,谥号为肃侯。
六、王观
王观年轻时家境贫寒,但他才志出众,因此得到了曹操的召见,成为丞相文学掾。之后,他担任了高唐、酂县和任县的县令,并在任内取得了显著成绩。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后,任命王观为尚书郎、廷尉监。随后,太尉司马懿邀请王观出任从事中郎,之后他又历任尚书、河南尹和少府等职。
魏明帝去世后,大将军曹爽因权力争斗乱政,王观因其刚正不阿的品格,被调任为太仆。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王观被任命为行中领军,驻守中领军曹羲的军营。曹爽被杀后,王观因功晋封为关内侯,并恢复任职尚书,进一步加官为驸马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