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0年,正值元熙二年,晋武帝司马德文将皇位让给了宋王刘裕。刘裕,这位庶族出身的年轻将领,凭借非凡的才能和决绝的手段,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脱颖而出,最终战胜了那些掌握权力的士族大族,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统治权,东晋的政权因此彻底崩塌,走向灭亡。此后,刘裕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宣告东晋的终结。
东晋政权历经一百零四年,期间更换了十一位皇帝。尽管这段时间在魏晋南北朝的纷乱历史中并不算短,但相比其他中国古代王朝的存续时间,东晋的存在显得尤为尴尬且短促。其政治体制虽不算落后,但却无法应对那个时代的诸多内外挑战,导致东晋的崩溃,甚至让人怀疑它是否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如果从政治体制角度来看,东晋的治理模式并不算古老落后。它实施了一种君主与臣子共同治理的政治形式,王导这位出身贵族的高官,鞠躬尽瘁,致力于缓和士族之间的矛盾,使得各大家族能够放下分歧,携手共治。然而,尽管有些士族如谢家能以较小的兵力,凭借其精湛的战略在与苻坚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东晋为何依然无法走向辉煌呢?
根本的原因在于东晋法律体系的缺失。名义上东晋推行“君臣共治”,但这种制度缺乏法律的保障,导致了治理模式的脆弱性。东晋建立初期,皇帝司马睿将行政权交给王导,军事权则交给了王导的堂兄王敦,这一做法标志着王导和王敦成为了政治与军事的双重核心。理论上,他们应与皇帝共同治理国家,形成君臣一体,协同合作的局面,但实际操作却未能落实到位。
没有法律保障的君臣共治完全依赖于当权者的个人意愿。各方掌权者的野心逐渐膨胀,权力的斗争愈演愈烈。在没有清晰的法律与制度界定的情况下,司马家族担心自己的权力被旁落,士族之间也充满了权力争斗的阴谋与算计。这种情况早在东晋的初期便显露出来,尤其是王导个人的贡献不可忽视。他通过建立了强大的士族联盟,帮助司马睿成功建立政权,打下了基础。虽然王导曾拒绝了司马睿提出的与其平起平坐的邀约,保持了臣子的身份,但王导的力量依然不容小觑。
然而,尽管有王导在,王家依然逐渐展现出更大的野心。曾有一句街头巷尾流传的俗语:“王与马,共天下”,暗示了王家与司马家争夺天下的局面。王导掌握了行政大权,而王敦则控制着兵权,二者势力强大,形成了两股有力的政治力量。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况下,谁又会甘心共享天下的权力?这种权力斗争滋生了不断扩大的野心,最终导致了东晋内部的混乱和动荡。
东晋的乱象尤其体现在士族之间的权力斗争上。四大家族在朝政中轮流掌权,各自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王导、庾亮、桓温和谢安四大家族的斗争异常激烈,彼此的矛盾几乎贯穿了整个东晋的政治历史。除了这些大家族之外,其他士族之间的摩擦同样没有停止过。东晋的建立依赖于士族的支持,然而,在面对外敌的压力时,士族之间的矛盾无法避免。士族们不敢轻易冒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通过合作才能维系东晋的政权。
然而,这种依赖士族的合作也并不稳固。当前秦的军队南下逼近东晋都城时,士族们意识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这促使他们暂时放下彼此的矛盾,在谢安的领导下共同抵御外敌。然而,这种合作是脆弱的,战后,士族们的争斗并没有停止,孙恩之乱、桓玄之乱等内乱接踵而至。苏峻之乱期间,建康城的许多宫殿被焚毁,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历史损失。东晋的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尽管它以“共治”之名兴起,却因这种制度的不完善而走向了衰败。
从东晋的兴衰来看,君臣共治的体制既是它崛起的原因,也最终成为了它崩溃的根源。若当年司马家族不与其他士族共享权力,也许东晋不会因为士族支持而得以立国。然而,在外敌的威胁下,司马家族不得不与士族共治,分享权力,以求国家安稳。但这一“共治”体系的缺陷最终使得东晋无法在士族之间找到真正的合作,导致内乱不断,最终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