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政治中心究竟应位于河南还是山西?随着东下冯遗址的发现,商汤灭夏的难解之谜终于被揭开。
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朝的核心遗址,那么东下冯遗址的身份究竟如何呢?这项考古发现让学者们一时困惑不解。
夏朝的统治中心到底在何处?根据先秦史书中留下的关于夏朝的地名,去掉重复的,有大约70个指向夏朝的地名。这些地名大多指向两个主要区域:其一是河南中部的洛阳盆地和周边地区,另一块则是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基于这一地理背景,早在1959年,历史学家徐旭生便开始在河南西部寻找“夏墟”。他在偃师二里头地区发现了全新的考古文化,并陆续发掘出宫殿遗址、大量高等级的墓葬和礼器等重要文物。
尽管二里头遗址至今未能直接提供夏朝都城的实物证据,但考古人员提出了一种“笨办法”,即先研究商朝的文化脉络,得出商朝文化从下七垣文化(先商)到二里岗文化(早商),再到殷墟文化(晚商)的渐进发展。然后通过对比二里头文化与商文化,发现二者在文化形态上有显著区别,且并无直接的继承关系。根据碳十四测年结果,二里头文化的时间早于先商文化,因此得出结论:二里头文化的各个阶段,尤其是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的遗存。
2019年10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在洛阳偃师正式建成,夏朝的统治中心被普遍认定在伊洛地区。然而,这一结论却依然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漏洞”。
首先,所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学术报告和新闻报道都明确指出:“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都城的遗址”。这句话暗示了两个含义:第一,二里头并不是夏朝唯一的都城遗址;第二,尽管被认定为中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究竟属于哪一任夏王的统治时期,至今没有确凿的结论。事实上,由于气候变化和周边形势的影响,夏朝的都城并不固定,迁都现象频繁。与商朝类似,夏朝的都城也曾多次迁移,如大禹建立的阳翟(今河南禹州)、舜子商均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以及平阳(今山西夏县)等地,甚至还有西河等地也曾是夏朝的都城。
此外,二里头遗址虽然被证实为夏朝中晚期的都城,与《史记》对“太康居斟鄩”以及“桀居之”一节的记载相吻合,但若二里头是末代君主夏桀的都城,那商汤伐夏的进军路线则充满了无法解释的疑问。考古发现表明,商文化起源于东夷地区,位于夏文化区域的东部。更令人困惑的是,在二里头东北约6公里处发现了偃师商城,经过测年,偃师商城的建设正是继承了二里头遗址的衰落。若商汤在消灭豫东的夏朝附庸国后直进洛阳盆地攻占夏桀的都城,逻辑上是可以解释的。然而商汤大军从河南巩义向洛阳进军时,短短几公里的路程却需要翻越地势险阻,还要渡过黄河,绕过夏桀的都城后方发起突袭,这就显得非常不合理。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证据表明,夏桀的都城并没有城防设施,因此无法解释商汤为何要绕道而行。值得一提的是,商汤与夏朝的最终决战发生在“鸣条之战”,而鸣条位于山西运城夏县。如果夏桀的都城在晋南一带,那么商汤的进军路线就能解释得通。但若夏朝的中心位于河南,那么商汤的进军路线却成了谜。
那么,夏朝的都城究竟位于河南还是山西?若在河南,商汤的进军路线就显得无法解释。但若夏朝的都城位于山西,商汤的进军路线也能顺利解释,但却带来了新的疑问:二里头文化在四期时期(前1560—前1520年)仍在建设宫殿,人口和贵族群体也不断增加。然而,同一时期的偃师商城却已经崛起,并开始建造具有二里岗商文化特色的宫殿建筑,这显然提示着夏朝的衰落与商朝的兴起之间并无直接的军事征服或文化交融。
继二里头的发现之后,考古人员才开始在山西夏县的安邑开展发掘工作,发现了名为“东下冯文化”的夏朝文化遗址。东下冯文化的出现引发了不少争议。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李伯谦认为,东下冯文化源于二里头文化,发展于二里头文化的晚期,是二里头文化传播到晋南的产物。根据这一理论,夏朝的中心在河南,而晋南则是夏朝扩展的边疆地区,商汤灭夏时,夏桀从豫西逃亡晋南,最终在“鸣条之战”中丧命。
然而,另一位考古学家王克林提出相反观点,认为东下冯文化的核心器物晚于二里头文化,形态上与二里头文化的后期接近,这意味着二里头文化的某些特征源自东下冯文化。根据这一说法,夏朝的早期中心应位于晋南,而晋南地区的夏文化在豫西建立广阔的王朝后,最终形成了二里头文化。
另有考古专家孙庆伟提出,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核心器物之间几乎没有交集,这意味着东下冯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东下冯遗址应该被看作是地方诸侯的遗址,而非夏朝的中心或边疆。
结合以上观点,东下冯遗址是否为夏朝的直辖区域,仍然存在诸多未解之谜。可能性包括:东下冯是夏朝最后的控制区,或是夏朝强盛时的边疆军事据点。虽然现阶段学者们对东下冯的认知尚有分歧,但它显然与夏朝的最终覆灭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