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约四千年前的帝尧时期,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这种现象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帝尧决定派遣大羿前去射日。最终,大羿成功地射落了九个太阳,留下一个太阳悬挂在天际,为世人带来光明和温暖。
随着历史的流转,后人逐渐将大羿与夏代的东夷人英雄后羿混淆,演变出了“后羿射日”的传说。在这里,“后”字并非指时间上的先后,而是指后羿曾代理夏朝,成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在古代,最高领导人被称为“后”,字形由“人”和“口”组成,寓意着他是发号施令的人。
无论是大羿还是后羿,他们的身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是华夏古代的先民,是我们的祖先。可是,最近一些人发现,清华艺术博物馆旁的后羿射日雕像,却把后羿塑造成了一个卷发、高鼻深目、裸露上身的西方面孔。这个形象与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后羿大相径庭,令人不解。作为中国文化中的英雄人物,为什么后羿会被刻画成西方人形象呢?笔者认为,这一雕塑的创作不仅仅是个别的艺术选择,背后隐藏的深层思想问题,值得我们警惕。
关于这一雕塑,笔者查阅了相关的报道,发现了几种解释:
1. 雕塑的创作者曾表示,对于艺术家而言,国界并不重要。好作品的核心是艺术的语言,观众欣赏时更多的是关注艺术表达,而非作者的国籍。
2. 一些雕塑专家认为,关于上古英雄后羿的形象,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后羿是传说中的人物,而历史上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民族融合,因此后羿以洋人形象出现也是可以理解的。
3. 另一些艺术评论专家则认为,艺术的核心在于本体语言的表达,而非表面的视觉形象。因此,西洋化的后羿形象不应受到批评。
4. 还有专家提出,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一体、包容并蓄的文明,因此将后羿雕塑为西洋人的形象,是符合中华文化特性的一种表现。
然而,这些言论能否有效解释“西洋人形象的后羿”呢?笔者认为不能,而且其中也有许多值得质疑的地方。比如,同样是清华美院教授创作的雕塑——楚霸王,似乎也呈现出西方人的形象。
尽管我们今天无法确知后羿的真实形貌,但通过考古学的研究,至少没有证据显示上古中国曾存在过西方人种的族群。20世纪在殷墟遗址发掘时,发现过一些高加索人种的头骨,但这些高加索人的遗骸出现在殉葬坑中,很可能是商朝时期的奴隶。因此,迄今为止,中国的上古遗址中,除了殷墟,几乎没有发现过高加索人种的遗骨。
从文化传承和考古发现来看,没有证据支持上古中国与西洋人种之间的直接联系。因此,后羿不可能是西方人种。由此可见,清华的后羿雕塑所呈现的西洋人形象显然与事实不符。
至于艺术创作是否可以随意突破事实边界,笔者认为,艺术可以大胆创新,但绝不应忽视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和文化背景。如果可以随意更改民族英雄的形象,那为何不将后羿塑造成毛利人、印第安人、非洲人、南洋人或者印度人呢?这些形象可能会更具艺术冲击力,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如果我们容忍后羿的形象被塑造成西洋人,那么是否意味着其他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如三皇五帝、大禹、夏启、商汤、嫦娥、孔子等,都可以被随意改成西洋人的形象?这样的做法对中国人民而言,显然是无法接受的,它可能引发对民族身份的深刻怀疑,甚至可能带来精神上的巨大危害。
从根本上来说,后羿的形象应当保持与他文化背景相符。艺术可以创新,但不能随意篡改英雄人物的民族特征。就像西方艺术家在创作西方历史人物时,从未将他们塑造成外族人一样,历史人物的形象应忠实于历史和文化背景。
清华的这座西洋化后羿雕塑,恐怕是“西方主义”盛行的一个象征。近年来,官方媒体多次呼吁要树立文化自信,破除西方主义。中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重视,但这种文化自信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真正实现民族复兴仍需要时间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