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极为著名的一段时期,至今,我们依然能够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汲取智慧,同时通过史书深入了解这一时期辉煌的思想成就,尤其是“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尽管这个时代已经相当遥远,但它对中华文明的推动作用却无可估量,将我们民族的文化推向了一个巅峰。
然而,尽管春秋战国时期如此重要,它仍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相比之下,在它之前的夏、商等朝代名号鲜明、历史也较为清晰;而它之后的秦朝,继承了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其历史同样有着明确的脉络。尽管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动荡,后来的朝代依旧大体上延续了秦朝的大一统格局。由此,许多人不禁疑惑,春秋战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历史阶段?这些时期为何会被命名为春秋和战国?事实上,答案并不复杂。
大家都知道,周朝是由武王伐纣后,借助姜子牙的辅佐建立的,而秦朝则是继承了这个历史传统的统一大朝,其皇帝和贵族的根基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国。关于这个时期的历史,除了春秋和战国两大时代的划分,很多人对西周、东周的历史了解并不深。
实际上,西周、东周,乃至春秋和战国,都属于周朝的范畴,区别仅在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微小差异。西周建立的历史不需要赘述,周武王在打败商纣之后,实施分封制度,将土地和权力授予功臣和贵族后代,确保了周朝的强大与稳定。然而,随着周幽王的登基,局势发生了剧变。周幽王宠爱褒姒,漠视朝政,甚至废除了继位的宜臼,这使得宜臼最终不得不逃往周王后的母国申国寻求庇护。申侯为了让外孙继承王位,联合其他诸侯和蛮夷犬戎进攻镐京,导致幽王被杀,犬戎占领宗周。此时,周王室迫切需要一位稳定王朝的领导者,宜臼即位称为周平王,但他并未能收复失地,于是决定在公元前770年将都城迁至东周。
东周迁都之后,周朝的国力大为削弱,已经难以控制日益强大的诸侯国。虽然周天子的名义依然强大,但由于宗法与礼制的影响,诸侯们尚未敢直接反抗。因此,他们采取了“尊王攘夷”的策略,以保护周王室为借口,发动了对蛮夷的战争,同时也趁机扩张自己的疆土。尽管大多数诸侯国还是秉持着一定的礼制,避免过度冲突,但国家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矛盾,君臣之间也相对和谐。然而,春秋时期的局面最终还是因为战争和权力争夺的加剧,催生出了五大强国,这一时期的历史便被称为春秋时期。
随着春秋时期的结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衰弱,诸侯们的野心开始膨胀,礼制的约束也逐渐失效,各国的征战愈加频繁。相比春秋时期的温和与秩序,这一时期的战争显得更加激烈和生死攸关,君臣关系的变化更为显著。诸侯们开始以征伐他国来扩大自己的权力,而君主与臣子之间的信任也逐渐瓦解。公元前476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大家族联合发动政变,将晋国瓜分。而在其他诸侯国,田氏取代了姜氏,开始掌控政权。这一切导致了周天子不再拥有任何实际的权力,他的反对声音也变得微弱,最终诸侯们彻底不再顾及周天子的存在。
这时,战争成为了各国之间的主要手段,国家不断进行变革以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这个时期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国时期。
从时间上划分,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始,直到公元前476年晋国三家分晋;而战国时期则从公元前475年开始,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那么,为什么这两个时期分别被称为“春秋”和“战国”呢?
这两个名字的由来其实很简单,源于后人对历史的总结。春秋时期,由于诸侯之间的纷争频繁,鲁国的史官为记录这些事件,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来进行详细记录,从而形成了《春秋》一书,名字也因此得以传世。而“春秋”这个名字,既是指时间上的划分,也隐含着诸侯动乱的含义。
在春秋时期之后,君主与臣子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松散,权力的争夺愈加激烈,原本基于世袭制的春秋诸侯国变得几乎人人都可以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控制成为了各国的核心目标。各国之间的战争愈加激烈,暴力冲突成为了常态。人们将这个时期统称为战国时期,正是由于战争的频繁与残酷,才使得这个名字逐渐成为普遍的历史记忆。到了西汉,学者刘向整理了这个时期的历史,编撰了《战国策》一书,并用“战国”这一名称总结了这个时期。
因此,春秋战国这两个时期,虽然在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名字,但随着历史的深入,后人根据史料的记录将它们命名为“春秋”和“战国”,这些名称也成为了我们理解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通过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这些历史脉络,掌握其背后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