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中国的边疆形势极为复杂,面临着来自俄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多国的威胁。俄国的扩张使其逼近中国北部,英国则将目光投向西藏,法国威胁着中国的西南部,而日本则虎视眈眈东南沿海。各国在中国周边盘根错节,企图从中分一杯羹。清朝在其鼎盛时期曾拥有约1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到了末期,这一面积缩减至1150万平方公里。能够保住这1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清朝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西藏作为中国的领土,究竟是如何被保住的呢?
19世纪,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为了英国“日不落帝国”的一颗重要明珠。为了保护这块重要的殖民地,英国制定了“拱卫印度安全”的战略,其中包括了“两个同心圆、三个缓冲区”以及“一个内湖”的计划。所谓“内湖”即指印度洋,而“两个同心圆”则是围绕印度的防护圈,内圆包括印度的西北边界,经过尼泊尔、锡金、不丹一直延伸到印度东北部;外圆则延伸至波斯湾、阿富汗、西藏、泰国等地。至于三个缓冲区,指的就是西藏、阿富汗以及印度洋周围地区。
根据英国的设想,西藏应当成为一个充当中英之间的缓冲地带,逐渐成为其殖民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陆续将尼泊尔、克什米尔、拉达克、不丹等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1874年开始,英国就开始了对西藏的渗透。1876年,英国以“马嘉理事件”为借口,迫使清朝签订《烟台条约》,获得了在西藏“游历”及修建通往西藏道路的特权。此后,英国不断收集西藏情报,煽动地区内部的矛盾。
1887年,英国对西藏发起了侵略战争。到1890年,清朝迫于压力与英国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承认哲孟雄归英国保护,并将则利拉以南的土地划给哲孟雄。1893年,清朝再次与英国签订协议,将亚东开放为通商口岸。
清朝的软弱导致西藏当局的不满,甚至有部分藏族领袖寻求俄国的支持,试图引入俄国势力。面对这一局面,英国在1902年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企图直接占领西藏。由于清军和藏军的装备落后,英国迅速取得了优势。
1904年,西藏地方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拉萨条约》,该条约规定西藏的内政和外交必须征得英国同意。条约的签订使西藏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严重加剧了中国的边疆危机。这一条约一经公布,引发了全国的广泛反对。在巨大压力下,清朝派遣唐绍仪赴英国重新谈判,最终于1904年签订了《续订藏印条约》。该条约虽然继续保留了《拉萨条约》的特权,但同时明确规定英国不再占领西藏领土,也不再干预西藏的政治事务,从而为中国保住了西藏的主权。
然而,英国并未放弃继续侵占西藏的企图。第二次侵藏期间,达赖对清朝的妥协政策产生了不满,转而接近英国,英国也趁机拉拢达赖,试图通过他控制西藏。
清朝为了稳固西藏局势,必须要控制康区。康熙和雍正时期,清朝就已经意识到通过四川总督来掌控康区是保障西藏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康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而乾隆帝为了确保通往西藏的道路畅通无阻,不惜大规模平定金川叛乱。为了进一步巩固对西藏的控制,清朝实施了“改土归流”的政策,推动康区的地方土司权力的削弱。
正当此时,西康地区爆发了“巴塘事变”。巴塘是康区南部的重镇,古时为藏族政权的控制地。1719年,康熙帝派遣大军攻占巴塘,延续了土司制度。1903年,四川总督锡良在巴塘试行改革,试图开垦土地、开矿等,但遭到土司的强烈反对,最终引发了事变。
1904年,英国军队侵占拉萨,迫使西藏当局签订《拉萨条约》。为了保住西藏,清朝采取了“经营川边、固川保藏”的政策,加强四川与西藏的联系。与此同时,驻藏大臣凤全实施了“新政”,推行屯垦、练兵、招商、开矿等措施,这些改革触动了西藏地方的利益,尤其是寺庙和土司的经济和政治特权。凤全的政策进一步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最终导致巴塘地区的骚乱。
西藏的局势愈发复杂,清朝为保住西藏的稳定,进一步推动了西康地区的“改土归流”,实施中央集权的政策,并加强对康区的军事控制。虽然外有英国的威胁,内部的改革依然在推动,但随着清朝的衰落,西藏的局势也逐渐变得不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