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举世瞩目的长征。蒋介石紧随其后,派遣重兵沿途埋伏,但红军的行军路线变幻莫测,令老蒋感到无所适从,困惑不已。根据他的推测,红军可能会先前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汇合,因此他召集了自己的高级顾问团队,分析红军可能的行军路径。
通过深入讨论,最终得出四个可能的路线:第一条是从赣南信丰出发,穿越广东;第二条是从赣南进入湘粤边界,再进入湘南;第三条则是先行进入湖南,再穿越至湖北、安徽,最终北进;第四条路线由蒋介石的高级智囊杨永泰提出,认为红军可能先进入湖南,随后穿越云贵地区,跨过金沙江、大渡河,最终从川西北进。蒋介石对第四条路线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这是石达开当年所走的死路,如果红军沿此路行进,无异于自取灭亡。毕竟,毛泽东熟知历史,怎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然而,历史往往充满惊人的巧合,红军的行军路线恰恰如杨永泰所预测的那样,和石达开当年“出走”的路线几乎一致。那么,既然这是石达开走过的死路,红军是如何突破重重险阻,成功穿越大渡河,成功摆脱蒋介石数十万大军的追击呢?而杨永泰又是何人,居然能准确预测毛主席的决策呢?接下来,我们将揭开杨永泰这一国民党高级智囊的神秘面纱。
1927年8月,蒋介石因内外困境被迫下野,南京政府被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以及西山会议派把持。这一局面令蒋介石感到非常头痛,他急需寻找一位有才干的谋士来稳定自己的政治局面。经过五个月的困顿,蒋介石重新回到了南京,雄心勃勃地发起了第二次北伐。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召开,蒋介石一举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成为了中外瞩目的传奇人物。
在此背景下,投机政客纷纷前来投靠,希望得到一官半职。但蒋介石一向对人才非常挑剔,任人唯亲,对投机者充满戒心。此时,曾任淞沪警备司令的熊式辉,得知蒋介石急需智囊,便推荐了杨永泰。熊式辉与杨早在广州时期就有着深厚的友谊,且对杨的才干极为欣赏,认为如果自己能成功推荐杨,未来一定能得到老蒋的回报。正当此时,蒋介石又向时任外交部长的黄郛寻求建议。经过深思熟虑,黄郛推荐了杨永泰,称他为“海内奇才,雄才大略”。
蒋介石早就听闻杨永泰的名字,经过熊式辉和黄郛的强力推荐,对杨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决定亲自会见这位“奇才”,并对他的能力展开详细的考察。杨永泰在与蒋介石的会面中,表现得彬彬有礼、谈吐不拘,且许多政见与蒋介石不谋而合。在三小时的长谈后,蒋介石深感杨的才华,决定任用他为自己的高级顾问。
从此,杨永泰成为了蒋介石的重要智囊。他上任后的第一项重要任务便是策划“祭灵哭棺”一计,将蒋介石推上了孙中山遗留的政治高峰,从而进一步稳固了蒋的党内地位。接着,杨又提出了“削藩推恩”的策略,帮助蒋介石成功削弱了各大军阀的实力。
然而,虽然杨永泰在政治谋略上卓有成效,但他复杂的政治背景仍然让许多人心生疑虑。杨在早期的政治生涯中,多次转变阵营,曾分别依附过孙中山、北洋政府、西南军阀及陈炯明等多个势力。虽然他在北伐期间表现出了政治和军事才华,但其立场摇摆不定,常常为个人利益而非原则所驱使。这也导致了许多人对他产生了信任危机。
不久后,蒋介石对杨的任命表示满意,他开始让杨负责对红军的“围剿”工作。在蒋的支持下,杨提出了“政治剿匪”的理论,认为“军事三分,政治七分”。通过加强政治工作,他认为可以从根本上瓦解红军的支持基础,最终消灭红军。蒋介石大为赞同,认为这一理论颇为高效。
然而,尽管杨永泰在军事和政治上的策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红军依然屡屡突破围剿,并在长征中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最终,红军成功穿越金沙江和大渡河,摆脱了蒋介石的重重围追,开始了新的征程。而蒋介石最终不得不承认,杨永泰的分析虽然准确,但他高估了蒋军的能力,低估了红军的机动性。
杨永泰凭借其独特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成为了蒋介石的重要谋士。但最终,他因政治斗争中的派系矛盾和内部冲突,遭遇了致命的刺杀。杨永泰的死,意味着蒋介石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顾问,历史也因此留下了一个充满悬疑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