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上兵伐谋”,意思是高明的统治者并非必然通过战争来征服敌国或改写历史,有时巧妙的战略手段足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在我看来,先秦时期是中国谋略的巅峰。即便后来的历史时期局势更加复杂,战争规模更大,依然无法再现先秦时代那种波澜壮阔、史诗般的传奇感。
那么,究竟何为高明的谋略呢?从两件事上,我们或许能得到些许启示。
众所周知,郑国的霸业始于郑庄公姬寤生,但实际上为郑国奠定基础的是他的父亲郑武公姬掘突。历史上,郑武公并非一位声名显赫的君王,但他却极为聪明且手腕高强,堪称典型的“成大事者”。为了达成目标,他能毫不犹豫地付出一切,没有任何东西是无法舍弃的。
郑武公在位期间,首先高举“尊王”和“爱民”这两面大旗,一步步吞并了周围的多个附庸国,使郑国的势力逐渐扩展。然而,随着局势的变化,郑武公开始将眼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中原。此时,郑国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胡国。
胡国虽非大国,其国土面积与郑国之前吞并的附属国差不多,却具备一定的军事力量。更为复杂的是,胡国的历史相当久远,自殷商时期便存在,与周朝关系密切。史书《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提到,胡国曾是“宋之故盟”。由此可见,虽然郑国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轻松摧毁胡国,但一旦解决不迅速,可能引来其他强大的诸侯插手,最终使得郑国的中原战略受阻,这样的损失显然无法承受。
就在此时,郑武公做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他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国君,以此结成姻亲。表面上看,郑武公似乎是在通过婚姻来稳住胡国,毕竟这是当时消除外部隐患的常见手段,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但实际上,郑武公与大臣私下讨论国家大计时,屡次暗示自己并未放弃吞并胡国的计划。显然,聪明的臣子们并不傻,虽未明言,但他们心里都很清楚郑武公的意图。
其中一位名叫关其思的老臣,是郑武公最为倚重的谋士,也被称为“大士”,可以说是首席智囊。某次,郑武公询问群臣接下来应该往哪里发展时,关其思立刻明白了王上的心思,便微笑着答道:“胡国。”这无疑是“你提纲我作曲”的典型案例,君臣之间配合默契,似乎一切都按计划进行。谁料,郑武公却没有遵循预设剧本,脸色一变,愤怒地命令道:“我已经将女儿嫁给胡国,那是我的女婿国,怎能攻打?来人,把这老匹夫拖下去,砍了!”
没错,郑武公亲自处决了他最为倚重的智囊关其思。更为激烈的是,他还命人将关其思的头颅送到胡国,胡国因此深感震动,再也不敢防备郑国,甚至连郑军的探子出入胡国都如同巡视自家菜园。最终,郑国大军趁机发起突袭,胡国措手不及,最终只能乖乖投降。
史书中提到,郑武公曾向大臣解释自己的行动。一位武将问道,按郑国的实力,灭胡国简直易如反掌,既然已经决定攻占胡国,牺牲一个关其思似乎不算什么。但为何要先把女儿嫁过去呢?这不是让她成为寡妇吗?郑武公大笑道:“正如关其思所说,国家大事岂能顾及儿女私情?为了国家的霸业,女儿不过是一个筹码罢了。”
相比之下,齐国名相管仲的谋略则显得更加高明。
与郑武公不同,齐桓公的业务能力并不突出,然而他的长处在于非常懂得重用人才,愿意听取正确的建议。当时,齐国刚刚结束内乱,国力衰弱,而鲁国则虎视眈眈,局势极为不安。齐桓公有一个奇特的想法——不动兵力,征服鲁国。
齐桓公苦思无果后,决定找管仲商量对策。按理说,鲁国并非弱国,齐桓公的要求几乎等同于想要中头奖却不愿付出任何代价,似乎不太现实。然而,管仲只是稍作思考,便有了主意,并要求齐桓公配合。几天后,齐王突然下令,禁止齐国人民织造“绨”布。绨布是鲁国的特产,齐国几乎没有人懂得制作,而鲁国则生产大量此物。
不久后,齐王穿上了绨袍,而且每天都不重样,成了人们眼中的时尚代表。王室穿什么,百姓便认为那就是高雅之物。于是,齐鲁两国的绨布开始大肆交易,鲁国百姓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去织绨布。甚至鲁国的马车运输绨布的尘土,遮天蔽日,整个城市弥漫着这种气息。最终,鲁国的田地荒废,粮食产量大幅下滑。即使如此,鲁国人民仍沉浸在一夜暴富的幻想中。
然而,齐王突然不再穿绨袍,也不再接受别人送来的绨布,需求骤然消失,鲁国人民手中的绨布变得毫无价值。很快,鲁国陷入困境,饥荒遍地,百姓苦不堪言。许多人逃往齐国避难,鲁国人口大幅下降。无路可走的鲁国国君最终不得不向齐桓公屈服,昔日的威胁就这样在没有发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被轻松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