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夏侯惇在博望坡之战中兵败后,曹操愤怒不已,决定起兵五十万讨伐荆州。刘表当时本就因病沉疴,忧虑过度之后迅速去世。继任的刘琮知道自己无法抵挡曹操的强大力量,在蒯越等人的劝说下,不得不选择向曹操投降。
刘琮一旦投降,刘备孤立无援,虽然他曾凭借诸葛亮的计策,在新野一夜之间通过火攻烧毁了曹操的十万大军,但最终他依然不得不带着百姓向南撤退。途中,他们抵达当阳时,遭遇了曹军的追击。刘备当时只有两千余人,显然无法抵挡敌军的进攻,最终被曹军击溃。幸运的是,张飞凭借勇猛的战斗力,在危急时刻拼死抵抗,才成功带领刘备突围。
尽管成功脱离包围,刘备的队伍中只剩下寥寥数百人,家眷和一部分重要人物如糜竺、糜芳、简雍、赵云等人下落不明。幸好,赵云勇敢地四处寻找,最终找回了糜竺、简雍、甘夫人和阿斗等人,而张飞则在长板桥边发出三声震天的怒吼,成功吓退了追兵,使得刘备得以脱险。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的英勇无比,他甚至被描绘成能够凭一己之力喝退数十万曹军的英雄。特别是曹操的众将中,有的曾亲口称赞张飞的武艺——比如当初颜良被斩时,曹操对关羽说:“我不如张飞,张飞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同从袋里拿东西一样。”因此,曹操对张飞一直心生忌惮。
而张飞据守长板桥时,他巧妙地用计来迷惑敌人。他指挥手下二十余名骑兵砍下树枝并绑在马尾上,让这些马匹在桥东的树林间奔跑,扬起尘土,看上去像是树林里有大量士兵埋伏。自己则单枪匹马站在桥头,故意制造疑兵之计。曹军在多次遭遇诸葛亮的巧妙计谋后,已对各种陷阱极为警觉。当他们追至长板桥时,看到这一场景,认为桥头可能有伏兵埋伏,因此不敢贸然进攻。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士气的作用至关重要。曹军既惧怕张飞的勇猛,又担心诸葛亮的智谋,因而产生了畏惧心理,士气低迷。张飞见敌军迟疑不前,便高声挑战,声音如雷,震慑了曹军的将士们。曹军的名将,如文聘、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闻声后纷纷震慑不已,甚至有的心生恐惧。特别是夏侯杰,在听到第三声挑战时,惊吓至极,最终因心脏剧烈震荡而当场死去。而曹操见状,不敢再冒进,带领曹军立刻撤退,随之而来的将士们也紧跟着逃走,撤退过程中甚至发生了踩踏的惨剧,死伤惨重。
张飞凭借自己精心布置的疑兵计和赫赫战功,竟然能够成功吓退曹军的几十万大军,虽然这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得十分戏剧化,但历史中也有类似的原型。《三国志》记载了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荆州,途经樊城时,得知刘表病死,刘琮投降,刘备则仓促从樊城南下赶往江陵。曹操素来视刘备为眼中钉,决定亲自出征。为了尽快追赶,曹操轻装上阵,选择了最精锐的五千骑兵,在一日一夜的时间里,行程超过三百里,终于在当阳的长坂追上了刘备,并发动了攻击。
刘备完全没有料到曹军竟如此迅速,毫无准备,急忙撤退,命令张飞带领二十名骑兵断后,阻挡敌军的进攻。张飞巧妙地选在水边,凭借桥断敌路,怒目横矛,大声挑战:“我乃张益德,有胆量的来和我一决生死!”曹军被张飞的勇猛气吞山河所震慑,竟然没有敢轻易上前,最终使得刘备脱险。
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当阳之战中,曹军并没有如《三国演义》所说的四十万大军,实际只有五千骑兵。张飞的英勇与威名确实让曹军产生了惧怕,但并未出现曹军将领因恐惧而丧命的情节,也没有描写曹军撤退时的混乱踩踏。实际的战斗也并没有那么戏剧化。
虽然历史中的当阳之战规模较小,但曹操所选的五千骑兵无疑是精锐之师,他们的战斗力远超一般士兵,甚至《三国志·曹纯传》中特别提到,这支部队中有曹操最为精锐的虎豹骑。而张飞仅凭自己和二十名骑兵,凭借个人威名便能吓退如此强大的敌军,实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