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献县城西北约四十华里的地方,有一个名为窦三疃的村庄。这里地处开阔的平原,田地平坦,辽阔无边。然而,村子周围有五座土岭,呈扇形依次分布,尤其从北到东,给这片平坦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突兀与异样。这五座土岭被村民们统称为“五王山”。这些土岭曾经高大巍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风雨侵蚀、采石挖土,山丘渐渐低矮。特别是在文革时期,为了学大寨,曾大规模挖山造田,导致其中第二座土岭完全被挖平。此时,发现山下竟是一座古老的陵墓,出土了大量汉代文物,其中各种绳砖瓦罐被村民们拿回家中,甚至用于盖房、填土,导致了不少文物的损坏。后经过文物专家的鉴定,这些土岭被认定为汉代中水侯历代侯爵的陵墓,其中位于村子正北的最大一座被推定为第一代中水侯吕马童的墓地。如今,这些土岭已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吕马童是谁?为什么会葬于五王山呢?根据史籍记载,吕马童是汉初时期的开国功臣。因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他被封为中水侯,封地就在献县的西北。提到他封侯的背景,还与西楚霸王项羽有着深远的关系。
秦朝灭亡后,楚汉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斗。经过四年的拉锯战,百姓民生困苦。最终,汉王刘邦采纳了韩信的战略,四路合兵,将楚军围困在垓下。尽管项羽武艺高强,但在韩信的十面埋伏中,他始终无法突围。经过一段时间,楚军粮草告罄,援军也无法及时赶到,项羽陷入了困境。此时,韩信采取了第二个计策,让张良在夜晚吹奏楚歌,极大地打击了楚军的士气。项羽看到军心动摇,痛苦地告别了心爱之人,带领八百江东士兵突围,决心重回江东,再度出发,重整旗鼓。
然而,韩信早已做好了应对之策。在垓下布下了十路兵马,准备截杀项羽的逃兵。为了确保项羽无法逃脱,韩信还派人封锁了乌江的渡口,除了留下小船,其它渡船都被集中管理。就在项羽突围至东城时,吕马童按韩信的指示赶到,并以“故人相见”的名义放走了项羽,诱导他前往乌江渡口。项羽深知吕马童的忠诚,于是顺着他指引的道路行进。
项羽带着八百铁骑,穿越东城后,终于来到乌江渡口,却发现河面宽阔,舟船难寻。正当项羽焦急之际,一只小舟出现在远处,缓缓划向岸边。船夫告诉项羽,他是乌江亭长,特意来迎接霸王归乡。项羽上了小船,但船只太小,几乎被压翻。船夫提议将马匹和兵器先送上船,待过江后再将霸王过来,项羽急忙同意。然而,当船行至芦苇荡时,船头忽然一偏,转眼便消失在茫茫江面,项羽顿时意识到自己被骗。
此时,汉军已追至,项羽的亲兵与随行的士卒疲惫不堪,无法再与汉军抗衡。在这关键时刻,项羽心生绝望,决定自刎以示忠诚。项羽拔出宝剑,横在脖间自尽。那些忠诚的江东士兵纷纷跟随项羽的步伐,为大王殉死。
吕马童见状,心中万分不忍,但依照韩信的命令,他将项羽的尸体带回汉营,并向刘邦汇报了这一切。刘邦得知自己一生的劲敌项羽死于非命,心头顿时松了一口气,随即加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并赐予他封地。吕马童回到自己的封地,度过了富贵一生,而他的墓地也就埋葬在了窦三疃村北的五王山。
这些历史事件,至今依旧是那片土地的一部分,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访与瞻仰。